以三大思维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我们以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演进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以历史思维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演进逻辑

历史思维是一种历史观点和历史方法,是知古鉴今、以史为鉴,运用历史视角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当下和未来工作的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大历史观,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演进逻辑。

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毛泽东同志首倡“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提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并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懈追求共同富裕,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把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理想社会的基本目标。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蓝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要求和现实路径。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共同富裕是华夏儿女的千年梦想。在先秦诸子中,农家的“并耕而食”、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大同社会”,集中反映了人们追求天下为公、财富均分的理想社会。管子“与天下同利”的治国主张,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分配思想,晏子“权有无、均贫富”的政策建议,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国理念等,深刻体现了“抑强扶弱、均平无贫”的思想。宋代农民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描绘出“务使天下共享”的共同富裕蓝图。康有为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孙中山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思想。但他们没有找到一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道路。新时代十年,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二、以系统思维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系统思维,就是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五个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置于“五个现代化”这一有机系统中去整体考察它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基本特征、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人口规模巨大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一国情决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是要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发人力资源,释放人口红利,扩大中等收入比重,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富口袋”和“富脑袋”的有机统一,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也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就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一体推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要增强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厚植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还要生态优美。养护好绿水青山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自然基础,做大金山银山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全新视野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铺垫共同富裕之路,既要养护好绿水青山,又要做大金山银山。只有全面养护好绿水青山,才能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只有做大金山银山,才能不断提供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三、以创新思维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创新思维,就是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辩证统一,开拓创新、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固本培元、革故鼎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就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制度创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共同富裕。守正创新,要牢牢守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基石,更加注重以制度系统集成创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发挥好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力军作用。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这一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既要完善统筹效率与公平的初次分配制度,比贡献求公平,又要强化促进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制度,惠民生调收入,还要健全增进社会公正的三次分配制度,讲奉献求共富。三要坚持和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共同富裕的基础作用,完善政府对共同富裕的调控角色,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达到“提低、扩中、限高”目标。

加强动力创新,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共同富裕。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的理念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此,要把共同富裕融入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围绕人来做文章。要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共建共享才能走向共同富裕,既要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又要做好保障人人尽力的制度安排,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成效的根本尺度。

加强理念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牢固基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局面,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坚持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坚持开放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坚持共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共享共富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中共十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