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加快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

汽车产业是湖北“五大优势产业”之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发挥湖北汽车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抢抓世界汽车产业向中国集聚、国家汽车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持续做强全省汽车产业优势,提升产业集中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9大整车生产企业,超1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整车+传统零部件+三电+软件+芯片”的完整布局,是全国汽车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武襄十随”汽车集群核心承载区定位,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深度耦合的汽车产业新生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加速度。

一、深化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可控

一是实施“两大工程”,从供需两端发力做强集群龙头。实施整车提能工程,采取转型释放一批、扩产增加一批、外引新建一批等“三个一批”方式,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近三年,落户七大新能源整车项目,推动传统燃油车厂普遍具备兼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构筑了央企与民企、自主与合资、新势力与新实力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岚图、猛士、路特斯、小鹏、eπ、灵悉等覆盖高端、主流、经济型全领域的新能源乘用车品牌矩阵。实施品牌塑造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等方式,持续挖掘消费潜力,做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布“车十条”,举办黄鹤楼“车谷造”光影大秀,赴西安、敦煌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开展汽车巡展促销活动,多渠道推广汉产新能源车品牌;发挥中外企业家联合会武汉中心桥梁作用,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岚图成为首个“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队品牌,“车谷造”知名度、口碑持续攀升。二是围绕“三个提升”,推动量质齐升做优集群配套。提升零整比,把汽车零部件摆在和整车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出台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针对产业链薄弱、关键环节招引培育,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去年以来,新引进落户采埃孚、安波福等60多个关键零部件项目。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应对主机厂“邻墙响应”的当务之急,设立108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主动与区内整车企业的200余家核心配套供应商逐一对接,通过不断补链强链提升本地供应链韧性。提升价值链,推动美国康明斯、法国法雷奥、瑞典奥托立夫等知名外商企业来区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华为、佑驾、镁佳等设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落户东风本田汽车销售总部、东风日产新能源销售总部、路特斯全球销售总部等终端项目,推动产业布局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三是加强“三个合作”,多维度协同做深集群联动。加强整零合作,举办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中国车谷汽车零部件招商大会等行业大会,为产业链企业寻找上游客户和下游伙伴搭建交流平台。推出“助跑计划”,鼓励本地供应商产品进入整车企业配套体系,提高本地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目前,引入的部分项目已与本地车厂产生了紧密合作,比如,东软睿驰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成功搭载于岚图汽车。加强供应链合作,引进湖北国控、湖北楚象、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等头部企业,搭建质量高、韧性强的供应链平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优化汽车产业供应链生态体系。加强智库合作,发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武汉基地、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智库平台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育等方面深化合作。引进中汽中心华中分中心,与东风公司成立品牌联合实验室。

二、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一是聚焦“三化融合”,全速构筑产业创新优势。追赶电动化,引进中创新航、东风时代电池等7家电池领域重点企业,智新科技、东风电驱动等4家电机领域重点企业,加快固态电池、快充、高效电驱动等三电领域技术攻关和产能提升。目前,中创新航一二期已投产,三期即将投产,预计全年产值约100亿元;东风马赫动力品牌第20万台发动机已成功下线。提前布局氢能赛道,引进氢能产业项目近20个,初步形成燃料电池、整车制造、检验检测、制氢、加氢站运营、车辆运营等全产业链,绿动氢能、国电投、理工氢电等企业在燃料电池核心“五大件”领域率先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拥抱智能化,成立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打造东软南方研发基地、中电数字经济产业园、车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南太子湖创新谷等四大产业载体,推动东风公司牵头组建东风软件研究院、汽车芯片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从车规级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目前,“强芯”取得阶段性成果,芯擎科技首款自主研发7nm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实现量产装车,智新科技建成30万片车规级IGBT功率芯片生产基地;“铸魂”跑出加速度,亿咖通·安托拉1000 Pro计算平台量产装车,星纪魅族成功发布跨手机和汽车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Flyme Auto。引领网联化,聚力打造“自动驾驶第一城”,建成了封闭测试场、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5G车联网专网、车城网平台等一批智能网联基础设施,成为华中首个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区域,并实现了“全国首次跨区通行”,在全国首批6家试点城市考核中,排名第二。依托示范区优势,组建“双智”协同创新联盟,引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核心企业70余家,推动构建“研发+测试+应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闭环。截至目前,区内企业在网联化应用和服务、云平台、测试技术等三大关键领域申请专利371件;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846公里,累计向东风、百度、小米等19家企业发放了1581张测试牌照,常态化商业运营无人驾驶出租、巴士超340辆。二是突出“三个重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出台“科创33条”,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模式,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备案高新技术企业773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推荐企业申报各级科技重大专项,今年共有17家企业承担省市科技项目,获资助超5000万元。突出创新平台建设,组建百人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落地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武汉经开区中心,引进湖北省汽车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智慧交通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等科创平台,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当前,区内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87家,其中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达35家。突出创新成果转化,以用为导向,搭建华科大未来技术研究院、中科武汉先进院等中试平台22个,支持华科大未来院牵头组建武汉市首家中试联盟。持续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今年预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亿元。三是强化“双跨协同”,全力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推动跨界融合,携手华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落地百度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华中区域中心,引进亚马逊云科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岚图、路特斯等有资质工厂基地同百度、华为等在汽车操作系统和控制平台领域领先的电子信息企业开展合作。推动跨区协作,开通4条串联其他副城、中心城区的公交快线;推动车光“双谷”互联互通,促进人才充分流动。推动东风集团联合中国信科,与8家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共建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携手攻克“卡脖子”技术,目前已有三款车规级芯片成功试生产。

三、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产业链要素链良性互动

一是坚持“内外兼修”,擦亮发展成色。夯实政策基石,印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三年实施方案等产业创新政策,明确发展思路。构建“1+7+X”全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每年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打出招大引强、要素保障和产业协同“组合拳”。丰富区域外立面,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北京、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招商推介,对标先进学习取经,同时推动中国车谷走出武汉、走出“武襄十随”。举办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与应用发展论坛、中外企业家车谷论坛等系列活动,汇聚行业目光,地区品质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推进“三个优化”,强化金融赋能。优化政府投资平台,重组成立经开产投集团,设立500亿元车谷产业发展母基金,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截至目前,经开产投集团已参股设立母子基金21支,参投项目近180个,股权投资总规模突破410亿元。优化基金管理模式,以“产业+投资”“基金+招商”为抓手,优化“母基金+重大项目直投+专项基金”组合拳,聚焦汽车和“汽车+”产业,设立6支投资基金,形成投资板块“一盘棋”。投资企业中已有4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优化孵化服务水平,培育创新动能,培育经开智造国家级孵化器等20多个专业型孵化平台,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打造创业、创投领域热带雨林式的生态。三是把握“三个抓好”,筑牢人才支撑。抓好储备人才培养,建设武汉理工大车谷校区、华科大军山校区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导入车辆工程、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等汽车相关领域学科资源和专业人才;联合208家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成立“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将武汉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汽车产业发展人才优势。抓好高端人才引进,出台人才“黄金10条”政策,提高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截至目前,累计引育院士31人,汇集了一批由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抓好区内人才服务,建成“车谷人才创新港”、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车谷园区,开通“车谷人才一卡通”,打造“一港一园一平台”车谷人才服务生态,每年吸引超2万大学生来区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