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人才同城化共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成为促进区域发展重点工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武汉都市圈人才同城化共建迈开了坚实的步伐,通过政务服务“跨城通办”、住房消费“互认互贷”、医疗服务“跨城共享”、就业岗位“跨城同招”、生态保护“跨城共抓”、旅游景点“跨城通赏”,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高质量的发展空间。但实践中仍存在识才用人精度待提升、“引育并举”联动待畅通、圈层协同分工待清晰、政策保障待强化、集成目标待优化等难点,亟待进一步加大措施,健全机制,充分发挥武汉都市圈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上的优势,辐射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都市圈战略定位,健全人才同城化共建工作体制

人才工作的基础性涉及方方面面,如果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形成合力。引领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须立足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全国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统筹好“增效大科技”和“赋能大产业”的两个目标。一是强化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的的部际协同小组,负责人才同城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等工作,分类整合各级部门和各地方人才计划、工程、项目等政策资源,实现跨区域和跨部门多维度协同,聚力实现战略目标。二是聚焦创新策源,建立健全从“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建设跨区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内容,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部门差异,凸显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功能定位,推动武汉都市圈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都市圈;头部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链主在武汉,链条在都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发挥武汉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的组织功效,促进不同区域、不同主体间人才的交流融合,推动人才与政府、高校、产业、项目、企业的联动,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逐步形成人才随产业有效集聚、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建立协调衔接的区域人才流动政策体系,打造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二、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完善“引用育留”聚才机制

围绕人才“引用育留”链条,创新工作机制,在引才方面要“广渠道”,在用才方面要“转思维”,在育才方面要“重布局”,在留才方面要“强竞争”。一是拓宽引才渠道,优化评价机制。不断拓展“以会引才、定点引才、产业引才、工程聚才”,举办武汉都市圈引才引智政策发布会、招才引智大会、人才岗位需求全球发布会、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全球发布会、海外人才对接洽谈会、海外人才工作站和招才引智专员工作联席会、人才交流洽谈会、引智成果交流推广活动等特色活动;同时改革评价体系,建立以业绩、能力、成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方式,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增强用人主体自主权。二是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为用才的重要理念。探索区域间更加灵活高效的柔性引才用才协同政策,以兼职合作、技术指导等务实灵活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采用双聘、互聘、设立共同首席科学家、“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学者”等灵活方式,推动人才自主流动。三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依托高校资源培养产业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清单式、目录式的重点对接,推动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教城融合,为企业输送一流产业后备人才;建立产业顶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分产业在武汉都市圈高等院校、高层级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中选拔有实力的青年专业带头人作为“顶尖人才”培养对象。四是完善留人机制。留住人才依赖城市之间的竞争力,所以增强都市圈竞争力是人才工作的关键。

三、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共建共赢共享”协同机制

遵循共建共赢共享原则,引导多主体参与、跨区域合作,搭建人才的区域交流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共享合作平台。一是进一步落实人才协同服务机制。完善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形成武汉都市圈内工作体系相互对接、资源市场相互贯通、发展平台相互支撑新局面;成立都市圈人才大数据平台、人才共享网络、高端人才需求数据库等平台,实现都市圈人才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合力打造“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研发中心;组织企业与高校建立就业创业工作联盟,政校成立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和推广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采取直接引进、聘用挂职、校企联合等方式加快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三是围绕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国际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产业带,发展壮大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将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面向武汉都市圈企业和人才共享共用;打造更加开放的离岸科创中心,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家服务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和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高端平台;促进优质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加强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优化人才环境,打造“爱才暖才”生态

优化人才同城化综合环境,满足“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相关诉求,一体化推进“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打造“爱才暖才”的人才生态,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一是营造支持创新的工作环境。硬环境上打造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科创、科教、产业平台,策划国际大科学计划,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和新型研发机构等;软环境上围绕重点产业,搭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工作圈,为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建立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公共服务清单,提供多元服务。二是营造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推动解决人才居住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推动社会保险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畅通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高层次人才户籍可在武汉都市圈自由流动,推动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三是营造重视人才的社会环境。健全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完善都市圈城市同城化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支持各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市场互设服务窗口,开辟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集成化、主动化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责任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