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的茅箭实践

茅塔河位于丹江口库区入库河流泗河的中上游,是一级入库支流,流域全长43.3千米,属战略性水源地、生态保护维育地、城乡二元融合地。流域自南向北(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生态区、农业区、工业区、城市区,集山水村田园城一体。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十堰市茅箭区对标建立完善土地分区分类利用、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管控、基层治理“四个体系”,实施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园区、农文旅产业振兴、生态保护修复、城乡统筹发展“六大行动”。经过实践,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态脱氮沟“肥水变瘦”、以气代“薪”、乡村运营家门口拿“三金”、支沟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

一、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确保一泓清水入库

(一)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紧扣水质这个要害,根据山地型小流域特点,针对山区农村居住分散、污水收集难的实际,随湾就片统一设计、统一工艺建设微动力、无动力小型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新增的28座一体式、202户分户式“四件套”模式(水冲式厕所+三格化粪池+沉淀池+小湿地)污水治理项目已完工,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群众对这种低成本、易操作、经久耐用的处理方式比较欢迎,积极参与统一管护。

(二)刨根问底治支沟。发动群众全面查找跑冒滴漏污染源、一沟一策拿方案。针对上游10条乡村山雨支沟生态本底较好的实际, 定期清淤疏浚、管护修复。针对中下游建成区的6条支沟(属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污水管、雨水管彻底分流,破损修复治理,对每家每户、每栋楼的错接漏接即修即改,全面疏通毛细血管。2023年10月以来,茅塔河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及以上,下游泗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高于Ⅳ类考核标准。

(三)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守牢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本底,政策引导原住村民38户127人进镇入城,逐步减少人的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生态脱氮沟11处,有效减氮75%。

二、把生活小事当大事办,改变村民生活方式

(一)水厕入户。积极引导村民转变生活方式,政府以奖代补,群众投工投劳,水冲式厕所入户率70%。

(二)燃气进村。鼓励辖区城市燃气运营商以城带乡,建设分布式智慧燃气微管网,改变群众上山捡柴的生活习惯,解决进城灌气的不便。在人口集中湾组启动建设燃气微站9个,覆盖农户605户。每户每年可节省生活成本约600元, 群众生活更安全、更节约、更卫生。

(三)垃圾分类。按照“两类四分法”,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两类”,干垃圾细分为“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垃圾减量30%。“能卖的”垃圾占比15%左右,垃圾变少了、废物利用了,村民还能获得售卖收益和积分奖励。

三、探索产业新路子,鼓起群众“钱袋子”

(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多村一特发展蜂、果、茶、药产业。打造“中华多花蜜之乡”区域品牌,年产销蜂蜜5.2万斤,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房前屋后栽植樱桃、柿子等本地果树万余株。组建鄂西北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研究院,引进国药中联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发展“武当七味”道地药材5000亩(含林下)。

(二)千方百计让农民吃上旅游饭。利用东邻武当、背靠城区优势,推动农文旅发展。依托2家民宿龙头企业,把农户闲置的一间房、一套房、一栋房线上线下引流分配,实现“住我一间房、品享一个村”。以民宿带动农家乐发展,开展技能培训,寻找茅塔好味,评选十道本地特色菜,让农家菜端上民宿餐桌。

(三)推动生产过程绿色转变。巩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新一轮工业技改和智能化改造,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单位2家,培育新能源配套企业16家,推动企业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用水、绿色工艺改造。

四、把“办得了”变为“办得好”,探索长效管用机制

(一)村里的事村民来干。坚持“户户走到”,干部经常到群众屋里聊一聊、田间地头看一看,拉家常、共商量。成立环境整治、敬老托幼等群众理事会47个,协商共建洁美家园、邻里互助等家长里短的事,动员群众拆除乱搭乱建181处,洁净农家场院700多个。

(二)运营交给市场来干。采取“公司+乡村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农户将房产、土地等闲置资产,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交由市场主体统一运营,变民房为民宿116户,变零星小园为共享菜园300亩, 发展苗木花卉、精品果蔬等设施大棚13个, 让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

(三)保水护绿大家共同来干。建立“一村一警+公益岗+理事会”的联合管护队,开展巡河护林、乡村治理。设立公益岗位73个,发动社会组织3个、志愿者队伍280人,让保水护绿成为全民行为。

(作者系中共十堰市茅箭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