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的价值原点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式现代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置于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一方面,强调正确处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利己主义”逻辑,有利于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与失范,从而有效保障物质财富增长的目的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遵奉中华民族“和合”理念、爱好和平的内在特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强必霸”逻辑,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又造福世界,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二)以人民为中心贯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人口规模巨大,是客观实际也是巨大优势。我们立足巨大的人口体量,一方面,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建设主体推动现代化。另一方面,同步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为了人民、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价值追求,实现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

(三)以人民为中心内在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立足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生活、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既重点推进,又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促进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总体性现代化的过程。

二、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还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就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政治清明、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

(二)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福祉。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党要把自身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员干部在坚守宗旨中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昂扬状态和奋斗精神,始终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应对好时代挑战、回答好时代命题、呼应好人民期盼。

(三)汇聚群众智慧共同缔造美好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我们要由知向行,促进其全面实践。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用群众的切身考量和实际感受来评判成绩; 要准确把握人民愿望,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充分尊重人民创造,把党的正确主张与群众的自觉行动结合起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缔造美好生活;集中体现人民智慧,把加强工作安排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