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融资担保提质增效服务强县工程的路径分析

融资担保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银企,通过市场化方式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据测算,以市县政府设立代偿补偿资金池承担10%风险责任、担保业务代偿率控制在5%测算,财政资金可实现最高200倍的放大,也就是说,一个县区级政府如拿出1000万元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最高可撬动20亿元金融活水注入实体经济。因此,用好融资担保这根政策性“杠杆”,对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强县工程实施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近期,我们先后赴省内外10余个县市区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一、全省融资担保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通过强化融资担保行业监管、做优做强县域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入推广新型政银担合作、强化重点领域支持,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难题,对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一)融资担保成为县域融资的重要补充。截至2023年5月末,全省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556亿元,占全省县域贷款余额的比例达14.1%,其中神农架中小担保公司5月末在保余额12亿元,占神农架林区贷款比重达到30%。从结构上看,全省县域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724.2亿元,占全省在保余额的67.5%。其中新型政银担业务方面,全省有62家县市融资担保机构加入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县域业务14.4万笔、在保余额576.8亿元,分别占比75.4%和72.7%。

(二)助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省科技担保公司以联保、分保形式与县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截至5月末,累计为129户县级“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金额6.9亿元。省农担公司围绕加强农业产业链条建设,出台“饲料供应链贷”“小龙虾供应链贷”等22个接地气、多样化产品,加大对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市场主体支持,仅一季度就新增贷款担保金额35.01亿元。十堰融资担保集团推出“产业升级贷”专项产品,由市级财政安排4000万元“产业升级专项资金”,引导银行按照10倍放大投放技改贷款,累计为郧西县、竹山县等地142户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8.43亿元,带动企业实际投资技改30多亿元。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省中小担推出“楚虾贷”“楚橘贷”产品,累计为2.4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授信7.2亿元。竹溪政合担保聚焦产业发展,持续服务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累计支持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融资近20亿元,带动上万农民增收致富。枝江天雨担保设立300万元肉牛产业发展基金,撬动金融机构投放贷款6690万元,带动近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肉牛产业发展,帮助120余户农户成为肉牛养殖示范户,户均增收10余万元,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

(四)减费让利纾困解难。疫情期间,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零售等困难行业企业担保增信力度,服务县域企业8.3万笔、业务规模165.6亿元。宜昌市推广“1300”创业担保贷款,即“1分钟申请、3分钟审核、人工0干预、群众0跑腿”,创业担保贷款整个办理周期由45天缩短至1天,创业担保贷款在保余额达51.6亿元,带动就业7万余人。近三年,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担保费率均降至0.7%,累计为县域企业减免担保费10.2亿元。

二、当前融资担保服务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部分市县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高风险、低收益,需要政府持续投入的认识不足,部分地方甚至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还有盈利性指标要求。有的县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还出现了代偿未偿、流动性风险逐步累积的情况,严重影响业务开展和功能发挥。

(二)发展不均衡。部分市州的县域在保余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很少与县域担保机构合作,目前全省有42家县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仅与各地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开展合作。

(三)治理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县域融资担保机构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三会一层”流于形式。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性人才,高管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兼任,采取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一定程度存在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等问题。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代偿补偿、保费补助和业务奖补等“四补”机制仍然存在缺项、不及时、不足额的问题,在参与全省金融信用评选的94个县、市、区中,有缺项的30个,占比32%。省级已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工作指引》,但部分县市主管部门仍明确要求担保机构不能有一笔代偿,对代偿损失“零容忍”,既有违市场规律,也不符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准公共产品”属性定位。

三、着力推动融资担保提质增效服务强县工程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融资担保行业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准公共”定位,全面实施提质增效行动,聚焦支农支小和创新创业,做到“四个强化”,实现“四个提升”,更好发挥融资担保“四两拨千金”的政策性杠杆作用,做大融资增信规模,助推强县工程实施,为全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局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强化“准公共”产品定位,提升行动自觉。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要将融资担保相关内容纳入全省金融工作培训班内容, 进一步强化市县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性、政策性和准公共性认识,增强做好融资担保工作的内生动力。二是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以县域经济和金融信用县市考核为抓手,会同人行湖北省分行等部门,持续优化融资担保相关考核指标,强化正向激励,弱化盈利考核要求,充分调动县市政府做好融资担保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压实属地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压实县(市、区)政府属地管理职责,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依法加强对辖区内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强化精准对接,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发挥好省级机构龙头带动作用。省农信担、省中小担和省科担等机构要坚持“服务下沉”,加强与县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度合作,做大直保、联保、分保业务规模。二是精准对接县域发展。支持大冶、宜都、仙桃等地担保机构,聚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特色集群、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做大担保业务规模。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重,引导县域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入围更多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合作,全面提升县(市)融资担保机构的融资服务功能和风险防控能力。三是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推广枝江天雨担保“农合联+金融”的政担银企多方合作、风险共担的涉农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金融链+产业链”推动金融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县域担保服务乡村振兴。四是精准推进市县一体化。积极推广襄阳、宜昌等地融资担保市县一体化试点经验,构建股权纽带、治理纽带、分险纽带,解决县域担保机构“小、散、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提升县域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整体业务能力。

(三)强化公司治理,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以规范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股东会起所有者作用、党组织起领导作用、董事会起决策作用、监事会起监督作用、经理层起执行作用”作为权力划分的基础,以权责法定、权责透明为原则,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制订各治理主体权责清单和“三重一大”等制度规定,逐项明确具体的权责范围。二是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建立公司治理机制。按照有责必有权、有权有监督、失责有追责的原则,建立完善决策机制、授权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制衡机制,最终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三是以制度体系为抓手,狠抓公司治理落实。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建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党组织的议事规则、运行规则、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的评审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实现权由法定、权依法使,保障各治理主体有效履职并严格落实执行公司治理各项制度。四是加强合规监管。将公司治理作为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分类评级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公司治理和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引导县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合规为本”的经营理念,严格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政策支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出台增量支持政策。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加强对现有政策梳理,提出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奖补和风险补偿相关政策。二是加大政策落实督导力度。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定期开展现场督办,督促和引导各县(市、区)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四补”机制、尽职免责等政策落地落实。三是加快存量风险化解。及时总结宣传省内融资担保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好的经验做法,引导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批量转让、挂牌转让、协议转让、代偿清收、资产重组等多种途径,积极稳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化解存量代偿风险,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执笔:董慧丽 刘江文 周 俊 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