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共同缔造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样本——南漳县“红色屋场”建设情况调研

近期,我们到襄阳市南漳县李庙镇全家湾村、刘坪村等进行蹲点,就“红色屋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南漳县的“红色屋场”是我省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是优化基层治理单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创新实践,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群众组织化程度、引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有力举措,为破解山区农村治理难题提供了借鉴。

一、“红色屋场”是适应山区农村基层治理需求的时代产物

南漳县的“红色屋场”,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结合山区地广人稀特点,通过划小治理单元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湾组延伸覆盖,激活群众自治活力而形成的基层治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原村民小组范围内“随湾就片”、因地制宜划分屋场,每个屋场由10—30户组成,以更加有效地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目前,南漳县共建设“红色屋场”1811个,覆盖全县所有的镇、村。

(一)“红色屋场”是有效组织群众的创新平台。基层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的“微细胞”。南漳县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农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随着前些年大规模合村并组,村和村民小组的地域均比较大,且小组长由村“两委”干部兼任,村干部人少事杂,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元组织群众难度较大。全家湾村、刘坪村国土面积分别达到16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农户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最远达7公里,步行超过1个小时,且一些老人行动不便,没有手机,村干部组织群众议事较为不便。如何把党的政策及时传达到每一位群众?如何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群众家门口的说事场所——“红色屋场”应运而生。

(二)“红色屋场”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载体。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调研了解到,在山区农村,一些群众过河难、行路难、用水难、发展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发生在群众身边,由于缺少有效的反映渠道,一度被搁置,久而久之群众也习以为常。如何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如何真正办好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红色屋场”正好成为一个有效的沟通议事平台。

(三)“红色屋场”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当前,由于工作任务较重,部分干部下基层一线与群众接触的时间较少,而且缺乏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刘坪村一名村干部坦言,村里从东到西有13公里山路,除了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外,很难有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如何用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如何能够多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红色屋场”有效架起了村“两委”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四)“红色屋场”是提升群众自我服务能力的务实举措。把群众自身的力量统筹起来,让群众唱“主角”,倡导自己的事自己办,是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本质要求。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趋势明显,以家庭为单位的自我服务能力逐渐变弱。李庙镇户籍人口23507人,常住人口只占46.8%,且以妇女、老人居多,家里遇到急事难事难以自行解决。如何把农村留守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如何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帮互助?“红色屋场”作为一个媒介,方便大家提出需求、提供服务,实现邻里互助、共建家园。

二、“红色屋场”推动“基层善治”的主要做法

南漳县紧密结合山区县实际,探索建立“红色屋场”治理模式,不断深化共同缔造,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科学划分“红色屋场”,优化基层治理“微单元”。按照居住相邻、产业趋同、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的基本原则,兼顾易于集中、便于组织、群众自愿的基本要求,合理划分“红色屋场”,形成基层治理“微单元”,构建新时代农村治理“新落点”。屋场的规模、设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屋场名沿用小地名,就近就便确定屋场固定活动场所,让群众参与更方便。将基层党组织“纵向到底”的工作“手臂”延伸到“红色屋场”,构建“镇党委—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红色屋场长)”四级联动组织架构。通过“红色屋场”传递党的声音、开展群众工作,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二)民主推选“红色屋场长”,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一是选优配强屋场长。以党员为主体,以入党积极分子、乡贤能人等为补充,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选、村“两委”审定等方式,择优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治理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奉献精神强”、群众公认度高的党员骨干担任“红色屋场长”,任期一年,可连选连任,也可根据群众意见改选。二是明确屋场长的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对屋场长实行备案制,明确屋场长要履行方针政策宣传、意见建议收集、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活动组织等职责,并定期对屋场长进行培训。三是建立屋场长的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屋场长”评选活动,优秀屋场长优先纳入“南漳百杰”“南漳楷模”表彰,2022年有28名优秀屋场长被评为“南漳百杰”。对“红色屋场”“红色屋场长”进行“双挂牌”,让屋场群众参加挂牌仪式,强化荣誉感、认同感、责任感,并将优秀屋场长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序列。

(三)丰富完善“红色屋场”功能,构建“横向到边”服务体系。一是用好群团组织凝聚群众。在村级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将群团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红色屋场”、服务下沉到“红色屋场”。二是发展经济组织联结群众。利用“红色屋场”,组织屋场群众商议产业发展大计,集中智慧、统一意见、统一行动,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动利益联结下的共同参与、共同富裕。三是培育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积极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将服务下沉到基层。李庙镇鱼泉河村体育广场“红色屋场”,在南漳县春雨社工服务中心的帮扶下,成立招手志愿服务队,依托“智慧鱼泉河”数字平台实时掌握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动态,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让独居老人安全有保障。

(四)强化“红色屋场”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群众质效。一是完善屋场硬件设施。为屋场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让每个“红色屋场”都配备有“红色书屋”“红色广播”。利用屋场电视,组织群众集中收看重大会议,定期观看红色电影,将“红色屋场”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理论学习、思想交流的平台。二是健全屋场议事制度。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屋场会,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召开。按照“议众不议寡,议事不议情,议公不议私”的议事原则,商议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和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定期邀请农技人员、“两代表一委员”、乡镇包片干部等参加屋场会,宣讲政策、推广农技等。三是建立“三级办事”机制。坚持小事屋场自办,大事村屋联办,难事乡镇帮办。办理过程接受村民监督,办理结果由村民评议,满意率低于60%的不得销号,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馈结果—满意销号”的工作闭环。

三、“红色屋场”在实践中充分展现了生机活力

“红色屋场”治理模式,是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补齐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一)找到了优化治理单元的有效路径,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红色屋场”治理模式,“随湾就片”合理划分治理单元,提高了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同时,将基层党组织延伸到屋场,把基层治理的平台从村、村民小组前移到群众家门口,选拔优秀无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担任红色屋场长,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

(二)联结了各类群团经济社会组织,提高了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的理念和方法,在“红色屋场”内延伸群团组织服务触角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下沉社会组织资源发动群众互帮互助,群众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农村基层党组织以“红色屋场”为基本单元,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从家门口的小事实事做起,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基层群众主人翁意识。

(四)培养锻炼了一批农村优秀人才,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储备了后备力量。以“红色屋场”为平台,调动农村无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初步解决了农村无职党员作用难发挥问题。同时,让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在组织、服务群众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储备了后备力量。

我们认为,在农村推广“红色屋场”治理模式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划分治理微单元,不搞一刀切;必须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不搞包办代替;必须聚焦共建共治共享,让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深入人心;必须注重实践实效,避免“面子工程”“材料工程”。同时,要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根本原则,始终坚持和加强农村党组织对“红色屋场”的领导,大力推动各类群团经济社会组织下沉资源,为“红色屋场”提供服务群众必要的资源和力量,做到服务在屋场内提供、需求在屋场内满足、矛盾在屋场内化解。

责任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