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落细《规划纲要》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纲领,标定了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大框架、大原则、大逻辑。我们充分学习领会把握蕴含其中的深远谋划和重大考量,全力抓好落实,以实干实绩建设示范区、建功先行区。

一、持续深化认识,坚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信心决心。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省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大势,部署实施《规划纲要》,切中发展要害、抓住湖北关键,谋划统揽大局、操作细致精当,将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开启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先河。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规划纲要》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路径、重点任务,这是为十堰高质量发展建桥指路。

十堰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生命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努力,推动脱贫攻坚、交通建设、生态环保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形成了工业文明洗礼的产业优势、长期保护涵养的生态优势、交通改善后彰显的区位优势、积淀深厚的科教人文优势“四大比较优势”。同时,十堰发展还存在着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巩固水质安全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先天不足、交通物流体系不完善等短板。

综合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和十堰发展条件,我们以《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为蓝本,对标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文件,谋划制定《十堰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在省划定十堰二级流域片区基础上,科学划定10个三级流域片区、23个四级管控单元,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城镇基础设施安全等底线,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十堰产业向绿、动能向新、城市向美的成效越来越大。

二、重塑竞争优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我们围绕“为什么建设示范区、怎么建设示范区、建设什么样的示范区”积极探索实践,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加快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努力走出一条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现代化之路,坚决答好省委、省政府交给十堰的“必答题”。力争到2030年,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基本形成。我们将以既定目标作为战略指引,以系统观念把握山、水、车、城、农有机整体,抓住重要关键环节,纲举目张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积极识变应变,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搭建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零部件专精特新、商用车电动智能、专用车提质升级,打造“三集群三基地”。

搭建供应链。立足“保安全、降成本、标准化、促重构”,聚焦供应链协同、科技创新、零部件供应、仓储物流、金融赋能、展销及后市场6大服务,打造跨界融合、多业协同的产业生态利益共同体。以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传化公路港等项目建设,打造物流“地网”、数字化“天网”、供应链金融、贸易服务“四位一体”的供应链平台。

重构产业链。大力实施“千亿龙头、百亿骨干、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四大企业矩阵培育行动,做强做精汽车零部件,推动零部件由“结构件”向“功能件”再向“系统件”转型,由“机加工”向数字化、智能化加工转型,建设千亿级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商用车之都,坚定不移服务东风公司,推进国家全新一代商用车D600平台建设,深化与沃尔沃合作,推动氢燃料重卡等项目达产见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商用车论坛,一体推进全球汽车新生态发展论坛、中国汽车零部件博览会、汽车博物馆“三合一”规划建设。建设高端应急装备车辆基地,做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集群。抢占新型电池新赛道,围绕锂、钠、钒、固态、氢技术路线,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同步发展。

提升价值链。推动研发环节加速迭代、生产环节精准高效、流通环节饱和准时、售后环节客户黏合,全力占据商用车价值链关键位置。优化供应链模式,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固有成本、经营成本,在产业链中实现最合理增值。以强大的供应链吸引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来堰投资布局。通过车百基金和市产投公司控股、参股等方式,介入汽车产业上下游,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以东风商用车完好率中心为载体,支持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模式“四个升级”,做优汽车后市场服务。

(二)做响武当山品牌,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是可以和世界对话的文化符号。我们打好武当建筑、武当太极、武当道乐、武当养生“四张品牌”,着力把武当山打造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活化武当建筑。借助“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历史渊源,与故宫博物院、武汉大学等深入合作,实施“九宫八观”活化工程,推出《奇遇张真人》《遇见武当》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加快武当建筑审美活化、价值转化。

打好武当太极。做大做强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把武当太极纳入全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推广。重组武当功夫团,打造《天下太极出武当》功夫歌武剧,坚持驻场演与全国巡回演相结合,让武当太极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唱响武当道乐。武当道乐又称“武当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古典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之大成。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成立武当道乐团和艺术团,推动道乐大众化、时代化。目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太和仙韵》音乐会已正式开演。精心筹办第20届中国道教音乐节,争取将武当道乐纳入《中国音乐大典》。

发展武当养生。发挥良好的生态本底优势、宜人气候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富集医疗优势,围绕“讲好一部养生经、开发一席养生膳、培育一套养生药、建成一批养生地”,大力推进森林康养、高端医养、休闲疗养、膳食颐养,创建国家级医药康养基地。

(三)守护一库碧水,做大做强水品牌。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省委、省政府要求十堰切实履行“守井人”职责,筑牢水源地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我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特殊地位、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着力提高守井能力、发展能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守牢水安全。我们全力保调水,60多年来倾力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次移民46.9万人,淹没55.2万亩土地和两座千年古城,关闭转产规上企业561家,筹集300多亿元系统治水管水。坚持节水优先,全市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较“十三五”均下降30%以上。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570亿立方米,用担当体现忠诚,用奉献诠释大爱。全力防洪水,开展库区沿岸城镇堤防提标行动,实施水系连通、应急提水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防汛抗旱排涝体系。

保护水环境。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体系,狠抓“三个加大”,做到“五个不招”。在全国率先建立县乡跨界水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体系,扎实推进“7+1”专项治理和水质稳定达标等“十大攻坚行动”,加快引江补汉、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危化品智慧安防系统、水上应急救援打捞等项目建设,提升发现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立市县两级党政正职环保问题直报机制,成立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支队,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巡察和执法检查,扎牢生态环保“制度笼子”。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推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打造水品牌。南水北调是十堰最大的水品牌,我们联合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讲好十堰南水北调故事,加快南水北调博物馆建设,营造爱水护水节水的浓厚氛围。仙山出好水。立足全国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加快构建“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武当山”牌矿泉水已批量生产,做大“房县黄酒”“武当素酒”等区域品牌,加快燕京啤酒、北冰洋汽水项目建设,支持农夫山泉、VOSS(芙丝)矿泉水提能增效,打造千亿级水产业集群。

(四)彰显山城特色,建设公园城市。强化平台思维,锚定现代化公园城市目标,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力争2030年基本建成绿色化、人文化、智能化的现代城市。

建设特色山城。十堰显著的特色是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打造大美山城,科学管控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滨水线,营造显山露水、疏密有致、富有立体感的城市美学。打造休闲山城,统筹布局城市绿道、健康步道、亲水步道,建设串联30座主要山体的步道系统。打造多彩山城,开展夜景亮化、增绿添彩、文化交融工程,建设五彩缤纷的魅力车城。

建设宜居十堰。实施城市更新,推广房县西关印象旧城改造模式,加快幸福顾家、东风故里等老旧小区改造,以“留改拆”激活老社区、老建筑、老场景、老故事。加快商务活力区、城区水系“一河两岸”文化街区、东部产业新城等片区开发,科学布局城市规划馆、大剧院等功能场馆,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不断提高城市活力指数、年轻气质。

建设韧性城市。补齐安全监测、基础设施等短板,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分散式、分布式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重要枢纽节点规模。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开展“CIM+地下管线”示范应用,推进水、暖、气老旧管网更新。推动武当山机场扩建升级,加快十西高铁、十巫高速北段等项目建设,争取将高铁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五)实施强县工程,推动农民增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关键,以防止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推动县域经济整体跃升。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引导各县市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做强食用菌、茶叶、木本油料等“六大产业”,建立从标牌到品牌、名牌、王牌的梯次培育机制,抓好“武当山茶”“房县小花菇”“鑫榄源橄榄油”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让十堰“山货”成为叫响全国的“抢手货”。

以提升品质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研究制定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措施,健全以郧阳中学为依托的教联体、以太和医院为主体的医联体,支持条件成熟的“口子县”创建三级医院,让更多群众在县城安家落户。开展“五堆十乱”环境整治,严格农村自建房规划审批。加快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促进工业区、产业区职住平衡,让开发区与县城相互成就、有机融合。

以共同缔造为路径,推进乡村建设。办好养老、托幼、垃圾分类、农厕改造、污水处理、农村公路建设“六件事”,确保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总结用好库区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经验,巩固转移安置成果,增强产业韧性和吸附力,做到防返贫、防返迁。

三、激活发展动能,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素支撑。落实《规划纲要》,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数字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科教创新赋能。建好用好中国工程院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十堰新能源材料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创新中心、专精特新学院“四个平台”。健全“武当人才卡”制度,开展“10万名大学生留(回)堰计划”,出台在堰创业就业人员夫妻、子女留(回)堰团聚办法等。大力激励表彰外地在堰工作30年突出贡献者,召开技术工人车城工匠大会,提升职业尊崇感。

(二)改革开放赋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国有体制、市场机制”,引导国企加大对全市金种子、银种子企业投资力度,完善策划、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五位一体”闭环模式。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绿色低碳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在全国农业银行系统发放首笔“碳林贷”。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申建保税物流中心、湖北自贸区十堰协同发展区、武当山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巩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成果,办好大湾区供应链对接大会等招商活动。积极融入湖北省与深圳市对接平台,与国际汽车城市增进联系合作,深化与北京南水北调对口协作。

(三)数字智慧赋能。坚持“统数”强基。加快建设武当云谷、“一标三实”等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成立数字产业联盟、数字经济研究院,打造“十堰智谷”,将无形的数据变成有形的生产力。“用数”找景。以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技术,深化5G+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应用,加快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一路一园一景”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管数”治城。推进防汛抗旱、地灾防治、燃气安全省级“一网统管”试点,加快实现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转变。

(作者系中共十堰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