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东巨变中感悟思想伟力——全国党刊全媒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宁德

“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宁德,俗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昔日,这里积弱贫穷,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今天,这里逐浪崛起,经济总量从福建省排名末位跃升至第5位,跨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2022年,宁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54.6亿元、增长10.7%,增速居福建省第1位。曾经的“老、少、边、岛、贫”地区成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宁德用30多年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实践,深刻回答了“弱鸟如何先飞”的重大命题。

6月13—16日,本刊记者跟随全国党刊全媒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主题采访团,到宁德多地调研采访。一路走来,看到的是闽东从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巨变,感受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

“把心贴近人民”

走进霞浦县信访接待下基层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墙上“把心贴近人民”六个大字。

1988年12月20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霞浦县委党校亲自主持了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并以此为开端,倡导和推动建立了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

“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讲的。在宁德,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和东山村茅草房改造的感人故事,就是习近平同志“把心贴近人民”的生动印证:

走进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只见一排排楼房依山傍水、干净整洁,村民们筑梦山海、安居乐业。

很难想象,30多年前的下岐村船民们,祖祖辈辈打鱼为生、漂泊海上,祖孙几代一年四季天天挤在长7米左右、宽约2米的渔船上,夏不遮雨、冬不御寒,“家连着船,船连着家”,被称为“连家船民”。

盼望上岸安家,过上安稳生活,是每一位连家船民共同的愿望。

1997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对连家渔民易地搬迁问题进行调研,当看到一家几代人挤在阴暗潮湿的渔船上,他动情地说,“共和国成立都快50年了,群众生活还这么困难,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困难”。

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关心,连家船民上岸工程在当年被列为福建省“造福工程”重中之重。

1998年底,习近平同志在福安主持召开了福建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会上,他掷地有声地说,“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怀和推动下,连家船民上岸工程迅速展开。1997年至1999年,511户2310名连家船民全部搬迁上岸,彻底告别了漂泊生活!

如今,下岐村渔民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30360元,村集体收入从0增长到63万元。

同样因习近平同志的关心和牵挂而发生巨变的还有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

1997年以前,东山村的许多畲族群众仍居住在简陋的深山茅草房里,过着“土灶柴火烟满屋,茅草床儿脚丫露,没水没电不通路,地瓜米饭养全户”的生活。

“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茅草房,很不安全、很贫苦,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房改造问题。”1997年6月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东山村调研时说。

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霞浦县茅草房改造工程于1997年6月14日在东山村正式启动。

1998年4月,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东山村,强调“对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群众,要采取集中搬迁的方式,帮助他们搬出来”。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第二轮易地搬迁开始了,155户群众集中搬迁至东山主村。

20多年过去,东山村已从“茅草房贫困村”蝶变为“小康中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450元提升到如今的2万余元。

从“把心贴近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始终如一。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干部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连家船民、畲族村民从贫困到奔小康的生活变迁,是习近平同志亲切关怀、亲自指导推动的结果,充分彰显了其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

“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

“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2010年,习近平同志到宁德考察,看到曾经发展条件先天不足、长期在区域经济“洼地”中徘徊的宁德发展条件逐步成熟,给予了殷殷嘱托,为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3年3月24日,宁德时代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2年公司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场占有率为37.0%,连续6年排名全球第一。

一个曾长期受贫穷困扰的闽东小城,为何能孕育出全球最大锂电新能源生产基地?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宁德新时代科技能源展厅。

“宁德时代主要生产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产品,全球每销售3辆电动汽车,就有1辆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说。

而要探寻宁德与动力电池的关联,要从十几年前说起。当时,国家刚提出鼓励新能源车发展,当地政府和企业就看到了动力电池的市场潜力,宁德时代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但由于缺乏产业基础,当时的宁德几乎没有一家可以为它配套的主材生产企业。为此,宁德市政府开始和龙头企业一起,从产业链各个环节逐项“查缺补漏”,分析缺少多少产能,需要引进什么配套。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依托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宁德市积极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如果说根据市场变化抢抓机遇、提前布局是宁德培育新产业、创造新动能的关键一招,那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则是宁德“金娃娃”发展壮大的重要密码。

在政府层面,宁德市不断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先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支持龙头企业设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完善,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开发。

在企业层面,近年来,宁德时代在宁德、溧阳、上海、厦门以及德国慕尼黑设立了五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14000人。公司拥有及正在申请的国内外专利合计14040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超过80项国内外标准。

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是宁德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缩影。从“草根工业”到“全球地标”,宁德采取一系列举措,不断发展壮大“金娃娃”: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构建称心、暖心、安心、舒心“四心环境”,提升服务主导产业水平和能力;建立各级联动协作机制,保障项目落地建设……

在宁德时代、青拓、上汽、东南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宁德顺势而为打造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构筑起宁德工业的“四梁八柱”。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

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闽东九县进行调研后,确定了“摆脱贫困”的工作主线。他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下决心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

一滴小小的水珠沿着山崖滴落下来,敲击着水池中的青石,发出清脆而坚定的声响,瞬间破碎,水花四溅,进而又滴下来一滴,连绵不断……这是记者在寿宁县下党乡采访时见到的滴水穿石景观。下党人民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实现了“弱鸟先飞”。

孟夏时节,位于寿宁山区的下党青山为伴、绿水相依,白墙黑瓦的村舍点缀其间,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记忆重回34年前的下党乡——

1989年7月19日,天气十分炎热,习近平同志一行从县城乘车两个半小时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从这里开始,就没有通往下党乡的路了。古道崎岖,时任下党乡党委书记的杨奕周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柴草,一行人披荆斩棘,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才抵达下党。

“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下党后感慨地说。

7天后,一场罕见的暴雨洪灾袭击了下党,灾情十分严重。习近平同志带领相关人员冒雨步行3公里,走了1个多小时才赶到受灾最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党乡。“7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下党。”习近平同志说,“我离开宁德之后,跟下党还有联系,老杨(奕周)经常来找我,跟我讲下党的情况。”

“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对于下党未来的发展,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叮嘱再三。

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激发了下党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动力,他们在绝壁上修道路、在大山中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产业,扶持培育茶叶、猕猴桃、油茶等特色产业;探索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2019年8月4日,在得知下党乡实现脱贫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时说,“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如今的下党,已从闭塞落后的“五无乡镇”嬗变为远近闻名的“党性学习小镇”。石之坚硬,水之柔弱,但滴水终究穿石,柔弱之水终究胜利。弱鸟如何先飞?下党人民发扬滴水穿石精神,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用实打实的发展和变化给出了答案。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而宁德正是“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重要理念。

夏日炎炎,漫步于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满眼翠绿,负氧离子高达17259个/m3 ,仿佛置身天然氧吧。而在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山还是那座山,改变的是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

“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曾引用闽东群众的这句话来说明“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半年内3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并亲手种下三棵杉树。

荒山不绿难致富。1983年,后洋村村民黄振芳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上山开荒,短短三年间造林面积就从50亩发展到1207亩。在他的带领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

“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这样说。1989年,黄振芳和其他7位农民代表一起被邀请到宁德地区行署会议室,坐上主席台,为地直机关干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势报告。农民给干部作形势报告,在宁德传为佳话。

荒山变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近年来,后洋村深耕黄振芳家庭林场,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重点打造“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发展森林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2年,后洋村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宁德,以绿水青山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还有很多:在古田,小银耳开出“富贵花”,品牌价值近90亿元;在福鼎,坦洋工夫红茶走向世界,富了一方百姓;在霞浦,“中国最美滩涂”奏响滨海旅游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