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全面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的一项中心任务。宜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

一、宜昌对《规划纲要》的理解和认识

(一)从政治站位的高度来深刻领悟,《规划纲要》是湖北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纲领。编制实施《规划纲要》,是湖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有力抓手,是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勇毅探索,对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

(二)从历史文化的厚度来深刻领悟,《规划纲要》是湖北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规划纲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抓住“水”这一关乎湖北发展的“牛鼻子”,推动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机制“三大转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探索。

(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深刻领悟,《规划纲要》是湖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通过流域统筹和系统治理,严守安全底线和生态红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为未来发展提升资源环境承载空间。《规划纲要》坚持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观念和统筹的办法,是湖北先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一大创举。

二、宜昌的目标和差距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宜昌发展,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发展目标。宜昌坚持以《规划纲要》为行动纲领,探索一条可学可见可信的山水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努力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城与山水和谐相融、产业绿色发展、现代化治理四个方面成为全国典范。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从三个方面找差距:从区域定位找差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的使命。宜昌的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还不足以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在生态保护上也还有差距。从对标城市找差距。按照省委要求,经过论证分析,宜昌确定了美国的匹兹堡、丹佛作为对标城市。与对标城市相比,宜昌在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城市魅力塑造、吸附人口集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思想认识找差距。在《宜昌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对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的内涵逻辑理解还不够深、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对长远目标与近期作为的统筹兼顾把握不够。宜昌坚持以世界级眼光、世界级标准,自抬标杆、加压奋进,加快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成势见效。

三、宜昌的探索和实践

宜昌聚焦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目标,以《规划纲要》为重要指引,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素质人文、高价值生态的宜昌样板。

(一)加强发展战略的空间统筹,构筑典范城市的理想空间格局。坚持梳理好山、水、人、城的空间关系,以空间有序促进发展有序,更好赋能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一是立足国家大格局大战略。从长江经济带区域格局看,宜昌有条件、有基础打造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联结武汉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从三峡地区高质量发展看,三峡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都还比较落后,国家扶持政策也大多即将到期。宜昌将全力争取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三峡地区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二是着眼全省区域发展布局。近年来,宜荆荆三地的产业合作逐步深化,一体化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宜昌坚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携手推动产业共兴、生态共保、服务共享,强化面向渝东湘西和江汉平原的辐射,打造湖北和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服务全省构筑“三圈三带”理想空间格局。三是统筹宜昌全域空间格局。在《宜昌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实施过程中,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导向,优化主体功能分区,锚固“两脉青山、两江四水”的生态格局,构建“一带四廊”的城镇空间。

(二)划定刚性管控底图,守牢典范城市的生态屏障。根据《规划纲要》明确了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形成了“三级强管控、四级重实施、五级治末梢”的传导机制。宜昌重点守牢三个方面底线:守牢流域安全底线。以“保一屏、净两库、治三磷”为重点,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的底线。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从选用“良种”、建设“良田”、推广“良技”、打造“良品”四个方面入手,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48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52万吨左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立足于防,计划用3年时间把受地灾严重威胁的居民全部搬迁转移;立足于治,持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强化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强化主城引领,提升典范城市的功能品质。加快构建“一主一新三副”的城市格局,聚焦“强产、兴城、植文、聚人”,遵循“三做三控”基本原则,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一是做优主城。坚持空间拓展、存量更新、内涵提升并重。围绕优功能,实施城建攻坚工程,计划五年总投资3856亿元,加快建设“两岛一湾区”,推进美术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建和区域性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围绕壮筋骨,实施交通畅咽喉强枢纽工程,计划五年总投资3576亿元,围绕市域交通互联互通,强化组团联系,进一步升级水运新优势、建强铁路主动脉、架构航空大走廊、拓展公路主骨架。围绕提品质,实施城市品质魅力提升工程,计划五年总投资2650亿元,持续推进“串园连山、增花添彩、水系连通”,高标准建设屈原文化公园、三峡中央公园。加快实施城市更新,扎实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二是做美滨江。尊崇自然基底和山形水势,编制滨江地区风貌管控规划,实施“三度管控”的城建铁律,着力保护好“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风貌。实施北岸控密度,按照“减少人口密度、减少建筑密度,增加公共设施、增加城市绿地”的原则,实行小街区、密路网,创造疏密有致、宜人宜居的城市空间。实施南岸控高度,按照“山前建筑隐于绿、山后建筑藏于谷、山水区域重协调、核心区域优形象”的原则,打造“只见云山不见城”的城市意境。实施滨江控宽度,对滨江公共空间按三个层级分类管控,第一层复绿沿江岸线,第二层建设活力阳台,第三层开放临江街区,加强对整个滨江区域建筑及其间距的规划管控。三是做绿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活力中心、金融中心,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坚持以产聚人、以城留人,聚焦青年人“乐居、立业、活力、有为”需求,建设未来社区。

(四)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厚植典范城市的产业基础。坚持把强工业作为强产业的核心,深度对接全省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产值过千亿元产业达到7个,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一是依托磷矿资源,强力推动产业裂变升级。         坚持把绿色化工置于全国、全球格局中定位,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致力打造精细磷化产业的产品中心、标准中心、创新中心、服务中心。持续推动传统化工绿色化转型、高端化发展。坚定不移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化学品,建好全国第二个电子化学品专区,持续提升现有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推动产业裂变全新赛道。先后吸引了宁德时代、山东海科等龙头企业落户宜昌。积极推动化工产业向新能源电池、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持续攀升,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力争到2025年,绿色化工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带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二是依托生物医药,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坚持从创新药、仿制药两端发力,聚焦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技术制药及生物衍生制造等细分领域,努力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今年,生物医药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力争2025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三是依托绿电资源,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坚持围绕大数据、电子器件等重点领域,加快项目布局,深化数字赋能,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000亿元。聚焦“标准制定”。坚持以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为依托,全力推动相关技术标准上升成为国家标准,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坚实基础。聚焦算力产业。按照“以建促批”建设思路,会同三峡集团全力争取全国算力枢纽节点,搭建算力调度平台,深度参与国家算力交易。东岳庙、田秋渔一期已经建成,点军、三峡2个大数据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中科曙光、中科睿芯等项目即将投产,未来宜昌可形成1000P超算规模,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算力资源池。四是依托“两坝一峡”,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坚持以群众期待为努力方向,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打好三峡牌、文化牌、生态牌,做好三峡文章、做深文旅融合、做实区域联动、做强拳头产品、做优旅游服务,加快推动宜昌旅游从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卖服务升级。

(五)实施强县工程,抬高典范城市的县域底板。宜昌坚持锚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三个目标”,瞄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这“两个路径”,实施“优化功能强县、绿色产业富民、共同缔造兴村”这“三项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提升三大功能,做强县城龙头。在提升县城产业集聚功能、综合承载功能、辐射带动功能上持续下功夫,到2025年,着力培育宜都、枝江两个千亿县,引导各县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在产业集聚功能上,加快构建差异化、规模化的县域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就近就业。二是聚焦四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宜昌已形成了柑橘、茶叶、蔬菜、畜牧等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实施园区建设、龙头培育、品牌唱响、渠道贯通、联盟协同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500亿元,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150家以上。三是构建三大体系,建设和美乡村。健全产业经营体系,推进市县乡三级投资经营平台一体化运作。健全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村养老、托幼、医疗问题。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架构,共同缔造美好人居环境。

(六)抢抓发展机遇,夯实典范城市的支撑体系。积极抢抓机遇,以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引领,加快建设高质量支撑体系,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一是抢抓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机遇,建强交通物流支撑体系。宜昌积极服务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论证,抓紧研究重大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和机遇,争取谋划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呼南高铁,争取早日形成高铁十字枢纽,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二是抢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健全能源保障支撑体系。宜昌依托水电资源的优势,统筹推进“风光水储”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26年清洁能源产值突破1200亿元。三是抢抓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机遇,完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宜昌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强功能优品质三年行动,支持三峡大学、三峡职院等高校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和区域人才中心。四是抢抓企地合作机遇,深化与三峡集团抱团发展机制。三峡集团是从宜昌走出去的世界级企业,是最大的城市合伙人,省委、省政府要求“宜昌要抱团三峡集团发展”。双方围绕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谋划了68个总投资1549亿元的重大项目。宜昌坚持借助三峡集团产业、人才等优势,争取裂变出更多经济增长点。

四、宜昌的行动和举措

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战略深化和由内到外的治理变革,是对全市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全方位检验。

(一)学懂弄通领会透。组织开展市县乡三级干部专题培训会,邀请中规院专家现场辅导,通过专家学者讲、领导干部讲、业务骨干讲,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与实操融通,在深化认识中精准推进典范城市建设。

(二)健全机制强统筹。强化市级统筹、县级承载、部门协同、分级实施,明确市里干什么、县里应该干什么、乡镇能够干什么、部门应该怎么干,加快打破传统流域治理中条块分割、多头治理、分段管理、属地管理的单要素、单目标治理模式,实施多主体、多要素协同治理模式,切实凝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最大合力。

(三)试点先行作示范。在四化同步发展、守牢安全底线、产业发展等方面,分地区、分流域、分类别选取一批试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为全省提供更多宜昌经验。

(四)严考实评促落实。聚焦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出台了激励干部敢闯敢为担当作为的“1+3”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结合实际优化四化同步发展指标,强化统筹调度、节点督办、严考实评。实行主职主抓,层层压实责任,以过硬作风推动规划愿景落地为发展实景。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征程。宜昌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坚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担重托,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以实际行动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