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湖北外贸高质量发展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创新提升服务贸易。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国外贸承压前行、总体平稳,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我省需要快速扭转开放度不够的劣势,延续我省外贸向好势头,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从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一、湖北外贸总体情况

(一)外贸规模稳中有升。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449.7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4333.3亿元、进口2116.4亿元,分别增长4.7%、7.9%。民企外贸活力持续增强。2023年,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4428.7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8.7%,较上年度提升5.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9.6个百分点。

(二)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增幅明显。2023年,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出口总额达3090.2亿元,同比增长12.3%,高于全省进出口增速6.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保持五成以上。2023年,我省机电产品出口2215.9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0%以上。

(三)外贸新业态起步发力。数字贸易对外贸拉动效应显现。2022年,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约366亿元,同比增长120%,拉动全省外贸进出口近1/4。服务贸易额保持中部领先。2023年上半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5.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33个百分点,我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连续多年居中部第一。

二、湖北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总体竞争力不强。一是外贸实力与经济总量排名不匹配。2021—2023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第7位,而进出口总额排名第17位、15位,出口总额排名第15位左右,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均落后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近10个名次。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科技强省目标不匹配。2022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32.8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17.4%。从全国来看,2022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达6.3万亿元,占比26.5%,我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9.1个百分点。三是外贸供应链物流体系与区位优势不匹配。2023年,我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1908万吨,同比增速为-0.4%。从全国来看,同期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约50.5亿吨,增速达9.5%,我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另外,湖北港口、机场、口岸仍存在信息系统功能单一、数据共享不充分等短板。

(二)跨境电商优势不突出。一是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规模不大。2019—2022年我省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由12.2亿元增长至366亿元。从全国来看,2022年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我省仅占全国的1.7%。二是中欧班列对跨境电商的支撑作用未完全发挥。截至2023年底,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开行量约3462列。从全国来看,同期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达8.1万列,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开行量占全国比重不足5%。

(三)区域和产业链结构不均衡。一是外贸区域发展不协调。从省内来看,2023年武汉进出口总额占全省55.9%,武汉“一家独大”。2022、2023两年,武汉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均超55%,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宜昌、黄石占比均在7%左右。二是外贸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足。从外贸主体结构来看,我省外贸头部企业数量少但单体进出口额高,对外贸总规模影响大。如2021年东湖高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过亿元以上企业85家,其中9家过50亿元,进出口总额占全区的五成以上,一旦这类企业进出口发生波动,对区域外贸总额影响较大。从外贸产业链配套来看,部分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作用不明显,相应产业链上的价值链不完整,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武汉华星光电、联想等头部进出口企业需在深圳、东莞等地采购背光源、偏光片以及电池、主板等零配件,本地缺少配套企业。

(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顺畅。一是内贸企业“走出去”成效不明显。从对外投资规模来看,2021年我省对外实际投资额仅为12亿美元,全国排名十三。从对外投资的带动作用来看,2022年,我省非金融类境外投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三类主体总计532家,比广东少437家。近年来,我省对外投资项目多为承包工程,缺乏有影响力的生产制造类项目,对外贸带动效应有限。二是外贸企业“转内销”进程滞后。2020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通过浙货国潮、浙货行天下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推动外贸企业进社区、进政采云、进步行街、进平台。我省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范围、形式、平台等比较单一,如“荆楚优品出口转内销展销周”线下主要在省内开展,线上主要依赖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楚贸通”平台。另外,相较其他省市,我省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推进较慢,如深圳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认证,优先纳入CCC免办便捷通道,简化认证机构出口转内销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

三、推动湖北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推进湖北国贸做大做强。一是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内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服务等核心业务,在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上做大做精。充分发挥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多边资源优化作用,不断拓展外贸“朋友圈”。重点围绕五大突破性优势产业,为全省经贸企业“走出去”搭平台、建网络、畅通道。二是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国贸数字生态,加强数字供应链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全省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贸易数字底座,打造全省内外贸一体化数据中心。推进湖北国贸贸易业务的全面数字化协同运行,构建数字共生的产业供应链体系。三是全力打造供应链生态圈。围绕国内国际双链共建,积极拓展资源采购渠道,持续完善全球采销体系,进一步挖掘供应链服务潜力。发挥好国贸数科、国贸进出口公司的作用,服务好花湖机场及武汉新城。

(二)牢牢抓住自贸区建设“牛鼻子”。一是扩大自贸区外贸规模。支持外贸主体巩固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扩大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出口规模。鼓励自贸区加快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外向型企业,增强外贸发展后劲。推动自贸区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二是提升自贸区外贸质量。鼓励自贸区围绕主导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支持自贸区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推动出口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提升产业质效。鼓励外贸企业加快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开展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及服务进出口业务。三是发挥自贸区外贸引领作用。引导湖北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与自贸片区开展外贸对接合作。增强武汉自贸片区“火车头”作用,加强三大片区在对外贸易、制度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交流合作。发挥三大自贸片区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三大都市圈开放水平,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自贸片区外贸发展经验,促进全省外贸均衡发展。

(三)持续培育壮大外贸主体队伍。一是建立外贸主体雁阵梯队。实施“外贸领军企业提升计划”,培育内外贸业务并重、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链主”企业。开展“外贸民营企业双千工程”,培育成长型和有出口实绩的外贸民营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结对合作外贸项目,带动“技术+产品+服务”走出去。二是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点,稳住国际市场占有率。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企业“链式出海”。加快实施“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服务企业“走出去”。三是创新外贸企业服务模式。依托“万所联万会”“厅关银企”恳谈会机制,解决外贸企业发展问题。完善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体系,健全通信、基础设施等重点外向型行业预警体系。建立省级出口管制工作体系和协调机制,帮助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的企业妥善应对。

(四)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依托“楚贸通”“鄂通全球购”等数字化外贸平台,助力跨境电商企业拓宽市场渠道。打造跨境电商“一站两仓”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设独立站、前置仓、海外仓。加速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启动“一区一产业”跨境电商产业出海行动。二是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深化武汉、襄阳、宜昌等国家级、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搭建服务贸易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持续加快五大全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发展,扩大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北斗导航、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在内的服务新业态,打造服务业出口新增长点。三是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开展数字贸易专题招商活动,鼓励境内外数字贸易企业在武汉设立总部、第二总部或研发中心。加强数字贸易高端人才的引育,将数字贸易人才纳入全省人才管理体系。注重对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武汉欣联国际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