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选育管用”建强村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房县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强雁工程”,出台《关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七条意见》,全面构建村干部选育管用全周期激励保障体系,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下、靠得住、能管用的村干部队伍,强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乡村全面振兴。

一、在“选”上出实招,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增强岗位吸引力,着力解决村干部“从哪来”“来得优”问题。一是拧紧“入口关”。突出政治过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守“十不选”“五不宜”底线,大力选拔思想政治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双好双强”型村干部。近三年,将4名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挡在门外。推进学历、年龄“一升一降”,村干部平均年龄比三年前降低5%,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79%,村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二是建好“蓄水池”。大力实施“头雁培育计划”,坚持内挖、外引、下派、跨村任职相结合,实施“十个一批”,不断从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选拔村干部,通过乡镇推荐、群众推荐、党员推荐、个人自荐、组织考察“四荐一考察”方式,公开选拔村支部书记后备人选100名、储备村后备干部1500名,建立常态化选拔和跟踪培养制度,成熟一个,选用一个。近三年,25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被选任了村支部书记,43名村后备干部被选进了村“两委”班子。三是打造“强磁场”。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两岗十二级)+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奖励”报酬体系,实现报酬与岗位、工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挂钩,村主职干部平均待遇报酬达4.8万元,村副职干部待遇报酬达4万元。围绕“离任有生活保障”目标,由县补贴50%、个人承担50%,为村干部全员购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任后月均待遇可由600余元增长至2300余元,解决了村干部后顾之忧。同时,加大从村干部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选拔优秀村支部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力度,三年来,共招录(聘)选拔18人。从2024年起,每年面向村干部定向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让村干部有“奔头”、有“盼头”。四是提高“荣誉感”。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推选省、市、县“两代表一委员”“两优一先”人选,全县县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中村干部占比25%,村干部获国家级表彰2名,省、市级表彰32名,让村干部政治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发展上有希望。

二、在“育”上用实功,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坚持全面与靶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三大行动”,全方面培育、全方位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着力解决村干部“不会干”“干不好”问题。一是开展导师帮带行动。从乡镇班子、镇直单位负责人、“双好双强”型村支部书记中择优推选1000余名导师,把课堂设在项目一线、田间地头、工作现场,分步骤、有重点地教理论、传经验、授技能、带作风,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帮带模式,“手把手”提升新任村干部特别是新任村支部书记抓党建、抓发展、抓治理的能力。结合村干部能力需求、短板弱项,针对性制定跟岗锻炼计划,每年选派100余名村干部到县乡跟岗锻炼,全面提升村干部综合能力。二是开展学历提升行动。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对在职村干部参加“高升专”“专升本”学历提升的给予2000元/人补贴,推动首批319名村干部将学历从高中(中专)提升至大专。三是开展提级轮训行动。依托县委党校,每年对村干部开展提级轮训,开设“县级干部讲堂”“局长讲堂”,县委书记带头上讲台,县级领导干部、县直单位“一把手”根据工作分工、职能职责,轮流为村干部授课,面对面交流。利用与北京市房山区对口协作优势,组织村干部赴京学习考察。每年推荐100余名村干部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同时,加强乡镇党校建设,通过“理论+实践”“课堂+基地”等形式,每年对村干部开展兜底培训,确保村干部每年参加一次全员培训,每三年至少参加一次县级以上轮训。

三、在“管”上下实劲,转变村干部工作作风。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就是保护,注重日常管、管日常,全面增强村干部纪律规矩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村干部管理难问题。一是立规明矩日常管。出台村干部管理办法,健全教育管理、财务管理、议事决策、监督管理等制度,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厘清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职责权限,建立“负面清单”,划定停职情形、免职或依法罢免情形,畅通“出口”。纵深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健全党委主责主抓、纪委监督协助、村级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压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党员群众监督作用,对违纪违法的严肃处理,全县通报,起到惩处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二是常态调度提级管。实行村干部全员县级备案管理、定期联审制度,参照公务员档案标准,建立村干部“一人一档”;定期组织执纪执法部门开展联审,建立问题清单,提醒乡镇党委加强监督管理。全覆盖开展村级巡察监督,把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巡察重点,把政治巡察贯穿巡察全过程,确保每个村级班子任期内巡察“无死角”,倒逼村干部履职尽责、遵规守纪。常态化调度村班子建设,对班子有空缺、有问题的亮“红牌”督办;对结构不优的亮“黄牌”预警;对后备力量储备不足的村亮“橙牌”提醒。三年来,发放督办整改书33份,调整村干部64名。三是考评结合双向管。制定村干部履职尽责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指标,优化考核流程,注重“两委”互评、群众测评、领导评价,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村级班子队伍建设作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做到“比”能力,“考”作风,“评”日常。强化结果运用,建立优者奖励、末位约谈制度,每年评选“双好双强”型村支部书记80名,每年约谈村支部书记20名,通过正面激励、反向提醒,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四、在“用”上重实效,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坚持搭舞台、压担子,让村干部在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唱主角”,让每名村干部人尽其才、大展身手。一是抓政策落实,当好“贴心人”。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和证明事项,开展减证明、减牌子、减考核、减系统“四减”行动,让村干部腾出时间、腾出精力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打通政策落实的“神经末梢”。2023年以来,村干部组织召开户院会、“逢六”议事会、群众会等5000余场,推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落地。围绕“乡村建设六件事+”,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抓产业发展,当好“带头人”。围绕菌、畜、药、烟、茶、黄酒和蔬菜“七大产业链”,一产业一政策,出台产业发展42条意见,推进产业链党组织建设。全县共建立产业链党委8个,产业链党支部78个,2023年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中药材、烟叶、茶叶、黄酒等产业,带动近10万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行动,全县28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5万元以上,其中12个村破百万元。三是抓流域治理,当好“守井人”。开展“共抓大保护   当好守井人”党建示范区创建活动,发挥村干部在守水护水、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引领力和组织力,守好一片青山,护好一库碧水。建立村干部责任区,推行“党员一带十”,设立党员示范岗840个,建立护水队1176支,每月1日开展“清洁房县”活动,村干部带头,组织党员群众清洁河流、清洁家园,让守水护水、保护环境成为全县党员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四是抓基层治理,当好“责任人”。坚持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建立“五员领衔·共同缔造”机制,优化基层治理单元,选优配强基层治理骨干9000余人,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户户走到”“四访四问”活动,推行群众诉求“表达—收集—分办—反馈—评价”闭环管理,累计收集化解各类诉求1.3万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五员领衔·共同缔造”工作机制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作者系中共房县县委书记)

本栏目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