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襄阳是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年来,襄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技术合同登记额均居全省第二,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推进。强化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立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召开高规格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安排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重点实施创新策源、双链融合、人才引领、要素聚合、协同创新“五大工程”,着力构建高新区“一核”引领,科技城、科学城、大学城“三城”支撑的“一核三城”创新空间布局,搭建起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强化路线管理,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和重大项目清单,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推动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以上。

二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大力开展招校引院,先后投入100多亿元,与10多家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和共建平台,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一期已交付使用,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基本建成,湖北文理学院迁建工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充分发挥科创平台策源功能,湖北隆中实验室去年挂牌运行,汽车高强轻质构件高性能精确成形技术等一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累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襄阳航空研究院晋升为全省3家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之一,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81项,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我市设立创新中心。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累计达609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6家,省级平台208家。

三是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开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持续推进“千企千亿”技改提质工程。创新主体蓬勃发展,2022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4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41家、总量达1250家,10家企业入围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新增瞪羚企业38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总量达237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环锻造获评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回天新材获得全球首张光伏硅胶产品认证证书,汉江重工研发制造的“昆仑号”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超卓航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全省第九家、襄阳第一家科创板企业。创新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襄阳高新区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枣阳经开区汽车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湖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

四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我市2009年开始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开展“海智计划”“院士专家襄阳行”,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等12名科创顾问、美国科学院院士陈世卿等8名海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等11名决策咨询专家,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近400个,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人、省级重大人才工程14人,每年吸引大学生在襄创业就业3万人。去年我市出台“1+7”人才新政,建设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襄才卡”应用场景,切实解决返襄、来襄人才创业扶持、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各类人才在襄发展提供全过程、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服务,力争每年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60个、遴选首席技术专家5—10名,打造汉江流域人才高地。

五是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已立项省级、市级“揭榜”项目11个;引入“赛马制”,从2022年开始,计划连续三年累计拿出1000万元给予支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实施意见》,遴选12项“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攻关。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成综合性科技资源云服务平台“汉江科联网”,加快建设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襄阳片区;常态化开展“联百校·转千果”“襄十随神”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等重大产学研对接活动,近三年开展成果转化活动12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获批省级知识产权“双创”服务基地,7家企业获评湖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襄阳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激励,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8条措施,对在襄来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配套扶持;设立襄阳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每年300万元;推进“政投贷担保”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在湖北隆中实验室、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等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最大财物支配权;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和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度,在500万元以内的按50%的比例,超过500万元的部分按20%比例,对重要贡献人员给予奖励;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湖北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项目并取得成效的科技人员,可直接认定或评审相应的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