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

光谷科创大走廊是我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将光谷科创大走廊建成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重要增长极,需要推动大走廊区域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

一、产业融合协同推进。一是强化重点产业链科技支撑力。完善重点产业链布局,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化生产的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武汉片区引领作用,带动四地产业链补短板,打造走廊产业发展集群,推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精益品质、产业链保障能力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二是推动“双链”与光谷科创大走廊协同构建。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等优势科研力量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光谷科创大走廊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链长制”为抓手,聚焦重点产业链,带动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创新经济与“双链”的双向耦合优化发展,打造产业链创新高地。三是支持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关键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空间,推动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鄂州、黄石、黄冈、咸宁打造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共享人才、资源和信息的有效网络。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大走廊为产业发展轴,串联武鄂黄黄咸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明确武鄂黄黄咸五地产业分工和上下游协作,以科技创新驱动本地产业升级。四是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功能组团。支持武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整个走廊的发展动力引擎。支持鄂州积极承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构建引领走廊发展的次动力。支持黄冈充分发挥武汉片区创新溢出效应,以中医药、生物育种、新能源产业等为主导,与黄石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咸宁大健康等产业形成优势互补,构建走廊发展重要推力。

二、科创企业携手并进。一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聚焦下一代通信和激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双碳”科技等领域,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集中各创新主体优势力量,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现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相互协作,建立研发组织新模式,在研发早期共同探讨技术研究方向选择,整合各方所能提供的资源支持。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持续推动鄂黄黄咸技术交易分市场、分平台建设,将科技成果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在大走廊内进行跨区域转化、应用、共享。聚焦重点领域建设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走廊内大学科技园建设,成立科技园联盟,鼓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鄂黄黄咸建设分园以强化校地合作,共建未来科技创新孵化高地;支持武鄂黄黄咸五地共同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等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成立成果转化展示中心,集中展示走廊最新创新成果。三是推动企业联合培育。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挖掘和培育重大前沿领域硬核科技创业企业,加强国内外高端人才创业项目落地。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和“独角兽”企业,在应用场景、数据支持、评价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企业榜单定期发布机制,通过第三方定期发布,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源支持企业发展。实施武汉与鄂黄黄咸孵化载体共建、共享机制,组建大走廊科技企业孵化联盟。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四是支持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突破区域内不同产学研主体壁垒,成立大走廊产学研协同发展机构。支持和引导武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武鄂黄黄咸四市共建大学科技园、企业园等创新平台,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功能,构筑创新主体功能与资源优势基础上的协同合作关系。建立以企业为领军,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在大走廊各功能区建设高水平创新综合服务体,为企业提供实验研究、产品研制、工艺验证、小试生产、技术咨询等服务。五是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建立五地统一的全程电子化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大走廊企业一体化服务,推行武鄂黄黄咸五市业务流程互通、标准互认、数据共享模式,落实“一网通办”“一事联办”政务改革;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建立武鄂黄黄咸五市协同的信息互换、执法互助监管机制,通过联合监管等手段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监管,实现政府监管工作的一体化、精准化、智能化,助力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六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创业,成立大走廊科技金融管理部门或专营机构,搭建大走廊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平台,推出“大走廊科创贷”等专属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长期投资支持,通过金融力量扩大创新力度。设立大走廊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省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科创成果转化基金等,推动省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会同鄂黄黄咸政府引导基金或平台共同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走廊发展。成立大走廊金融服务联盟,鄂黄黄咸与光谷联合设立重大项目投资机制,完善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机制、协调机制,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在大走廊落地。

三、创新要素共建共享。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共用。实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更便利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政策,最大限度引进与留住人才。鄂黄黄咸四地通过“双聘”、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利用武汉高端人才,加速武汉人才科技资源向其他四地流动,达成人才辐射与聚集效应的平衡。推动区域政务服务“跨城通办”业务,开辟人才绿色服务通道,推进科技奖励和人才激励政策一体化。建立大走廊高端人才库,加快武鄂黄黄咸五市成立企业性质的人才集团,扩充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多方合作内容与合作层次。二是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武鄂黄黄咸五地的优势资源,构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五地在技术、知识链、信息上共享,提高大走廊整体科技研发水平。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推动武鄂黄黄咸五市对本地区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发挥政府调控管理职能,建立区域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搭建区域信息资源智能管理平台,强化对信息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带动扶持后建设地区信息资源发展。三是推动区域社会事务一体化。以政务服务改革为重点,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构建武鄂黄黄咸办事信息数据库,推动大走廊事务数据库共享共用,促进政务服务的科学化与高效化。健全五地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住房、医疗、教育、落户等生活服务保障,深化五地福利协作机制,推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武汉优质中小学与大走廊内对口学校的结对交流,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构建大走廊一体化医联体,推动鄂黄黄咸等市的县级医院与武汉三甲医院合作全覆盖,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四是构建高品质宜研宜居环境。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化体系,加快推进光谷生态大走廊二期工程、梁子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沿长江和环大冶湖区域景观绿化改造,推进幕阜山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推进东湖科学城国际社区等“类海外”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在武鄂黄黄咸五市规划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推进科研、商务、居住、生活等多功能耦合和空间融合。

四、推进治理体系一体化。一是建立光谷科创大走廊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合作交流平台,以平台共建为抓手,联动打破行政壁垒,加强交流协商和资源流通,缩短园区共建上的地区差异,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科技部牵头、武鄂黄黄咸五地协同的组织保障机制,确保建设工作组织健全、无缝对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构建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给予资金奖励和人力资源供给等政策支持,激发活力创新主体,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拓展政府协调整合作用,政府应在各种创新要素中发挥“粘合剂”作用,充分整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促进区域与区域之间、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沟通。二是建立园区共管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跨区共建模式,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限制,明确合作共建机制和共建模式,构建跨区共建利益分配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营造无差异经济发展政策环境,构筑区域协同发展与合作的共赢局面,共同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园区共管监督,建立监督联系机制,打造上下联动监督链条,并成立工作专班,制定项目化监督台账,同时鼓励公众对园区建设进行监督与发展建言献策。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共建园区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将园区共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三是建立科技数据治理机制。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大数据中心,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积极推动科学数据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用。推进科技创新“数治”体系建设,构建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共同体敏捷数据治理系统,建设武鄂黄黄咸五地协同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实现线上协同管理、数据共享、云上展示。建立健全数据驱动的协同发展机制,强化科学数据与科技强国、大数据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工作的创新协同治理,实现科技数据安全保障、高效开发利用、充分开放共享。

课题组负责人:赵丽元(教授、博导)

成员:周 枞 王书贤 贾琳秋 陈楚丹

陈孔炎 范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