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强省 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对湖北的启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制造强国高地。作为全国工业和制造业大省,广东、江苏两省制造业规模稳居全国前二。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广东)办事处对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成效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广东、江苏两省经验做法,为推动湖北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成制造强国高地提供借鉴。

一、两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广东、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面对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双重挤压,以及需求收缩、资源约束、预期转弱等挑战,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保持和强化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保持制造业当家方向不动摇。两省始终把国家战略需要与推动制造业发展紧密结合。一是紧扣制造强国战略,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加快制造业发展22条举措,包括将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列入核心目标,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发展,全面实施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粤产粤优”综合评价等。江苏把制造强省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出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指导意见,着力营造实体经济为本、制造立省的浓厚氛围,在生物医药、动力电池等高技术产业形成全国领先优势,江苏除省会南京外的其他12个地市第二产业占比都超过40%。二是紧扣科技强国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广东采取“央地协同+省市联动”大兵团攻关方式,主动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支持头部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及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如深圳聚焦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5个重点产业,梳理212项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清单,整合政府资源、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力量,开展政产学研协同攻关。江苏以产研院为“试验田”开展“一所两制、团队持股、合同科研、项目经理、拨投结合、股权激励”等系列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三是紧扣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积极承接港澳特别是香港的高端产业项目、技术和人才溢出;充分利用港澳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为广东制造业赋能,如携手香港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26个重大科研项目成功落户。江苏主动承接上海高端产业、技术、人才等外溢,做大做强配套产业。积极对接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特斯拉等重点车企零部件配套需求,加快布局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江浙沪三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占全国比重超过60%。

(二)坚持以数字化发展为引擎,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两省均以“数实融合”为目标,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一是推进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广东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实施“铸魂工程”(推动工业软件攻关及应用)和“强芯工程”(发展智能硬件及装备)。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行业典型应用场景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其中华为、树根互联、腾讯、美的、富士康、华润等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场景赋能,遴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优秀解决方案、可复制可推广案例等,为不同行业、规模、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参考样本。江苏出台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省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计划到202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二是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广东采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中小企业跟上的方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持“链主”企业牵头,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支持平台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者提供超过400项价廉质优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产品。江苏建设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2.7亿元,制定化工、服装等12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梳理了300多个重点场景和典型案例,为中小企业转型提供全链条指导。三是加强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进和培育。广东实施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支撑工程,积极推行新“八级工”制度,评选认定一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首席技师、特级技师,作为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省高层次人才范畴,享受省高层次人才相关待遇。江苏推动本科院校设立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打造高校数字专业品牌,培育数字化转型优秀人才。目前已有15所高校的17个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三)坚持以工业园区为抓手,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品质园区,高起点规划园区发展蓝图。如深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编制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大力实施“工业上楼”厂房建设计划,推进工业区连片升级改造,按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连续实施5年的进度,打造国际一流的新一代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二是高水平拓展空间。广东划定工业控制线面积601.88万亩,稳定全省工业用地总量。省市联动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单列保障。江苏开展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采用园区共建、双向飞地等模式拓展空间。如苏州工业园与宿迁共建苏宿园区,打造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园区产业腾笼换鸟。三是高质量布局产业。广东推动“一县一园”建设,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每个县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通过高标准选商育商,以产业链和领军企业带动,实现园区产业高度集聚。江苏推动各园区产业坚持“一园区一特色”做强主导产业,每个园区主导产业一般不超过3个,重点引进区域产业龙头企业,以此为依托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四)坚持以外资为牵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作为全国外贸大省,两省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一是引导外资企业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广东招引全球第一大化工集团巴斯夫落户湛江建设“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系统梳理石化产业地图,聚焦石化产业链中高端,加快部署一批上下游企业,加快形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江苏引进恩智浦、博世等世界一流传感器企业及数十家世界知名企业,快速聚集上下游智能传感器企业,发展形成全国顶尖的产品技术创新链和产业生态体系。二是以外资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围绕供应链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上的弱项短板。引导外资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如广州招引韩国乐金显示建立最核心的生产制造基地,吸引近30多家配套外资和本地民营企业落户发展。

(五)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一是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广东围绕“双十”产业集群,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专业化水平,走“专精特新”之路。运用“赛马制”遴选世界领先产业集群经验,鼓励中小企业主动抱团,并与科研、金融等服务部门形成产业集聚,重点打造一批世界知名的标志性、特色性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二是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广东探索产业用地与产业空间供给新机制,优化土地供应模式,采取“遴选+挂牌”方式确定项目开发主体,按照“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模式进行开发建设,以“总成本+微利”方式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分割销售,有效保障部分暂不具备独立拿地条件但发展潜力大的优质成长型企业的产业空间需求。江苏汇集多部门数据,建设全省产业用地优化配置决策支持平台。依托平台形成产业用地绩效评价体系和全省产业地图,通过数字化手段配置水、电、能等资源要素,同时对区域产业链布局及重点企业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直观反映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综合效益等信息,科学指导企业错位竞争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优化金融服务机制。广东出台“首货户”货款贴息项目实施细则,通过“银行减免十政府贴息”降低首贷企业融资成本。深圳实施“星耀鹏城”上市企业培育品牌工程,提供综合性、一站式、多样化的上市服务。江苏通过政府投资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引导产业发展。2022年江苏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14支,认缴规模447.6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二、对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一)着力以实体经济为本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各地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按照省委书记王蒙徽“认真谋划产业链布局,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指示精神,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采取科学化和差异化的思路,因地制宜布局主导产业,加快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从“无”到“有”培育科技型企业。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果产业化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大力推进科技成果“有得转、转得了、转得好、转得快”,衍生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围绕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形成紧密产业协作体系,把更多资源倾斜于制造业。

(二)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更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聚焦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梳理细化关键环节、重点场景和典型案例,培育更多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服务。以供应链产业链为核心,依托“链主”企业,引导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的融通协同水平。优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采用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发放信息化券、创新券等非现金扶持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加大数字化人才培育。鼓励我省院校开设更多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深化高职院校和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产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实融合专业人才。

(三)着力做强做优做特一批产业园区。推动各园区明晰产业定位,主导产业一般不超过3个。集中资源做优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推动制造业实力强的园区通过对口帮扶、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等模式向欠发达地区园区输出发展理念、产业项目、建设经验、资本及人才等。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剖析龙头企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围绕关键核心、重点环节、基础零部件等列出精准招商目标实体,开展专业招商育商。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筛选一批基地型、链条型、龙头型高端项目,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链主招商、精准招商、基金招商等,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

(四)着力利用外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导投资方向让外商与本土企业“串企成链”。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开展强链补链招商,大力引进在产业链优化升级过程中能发挥关键作用的“链主”企业,引导本土企业围绕外资“链主”企业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加强重点外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方位要素保障,确保外资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等形式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外资通过参与国内企业优化重组等方式扩大战略投资。

(五)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培育优质企业。强化企业培育机制,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攻关、长期技术积累,实现与大企业错位发展。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建立“湖北产业发展平台”,汇集发改、工信、科技、人社、税务等部门数据,对全省产业和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化的综合评价和智能分析,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提高企业亩均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省市各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机制,发挥好省级投资基金及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作用,以“一产业一基金”“一园区一基金”等模式设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培育更多优质企业。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