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全面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与其他地域文化一道,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

一、荆楚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突出的文化特性,居于五个突出特性首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楚酋熊绎居今鄂西北荆山、雎山之间的江汉楚蛮之地,楚人有了正式的族名和合法的国号,叫“楚”“荆”或“荆楚”。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随着楚人在荆、雎山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荆楚文化开始孕育。荆楚文化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鼎盛,以青铜冶铸、丝织刺绣、髹漆工艺、道家哲学、屈骚文学、乐舞美术为代表,体系完备、特色鲜明、成就辉煌,可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代表。楚国于公元前223年亡于秦,楚文化的独立体系不复存在,但它的发展并未随之终结,秦汉至明清发展分化出了江汉文化、江淮文化、湖湘文化等。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文化代表人物屈原而设立。“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晚清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这两句诗,昭示了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得到了发扬,李大钊、鲁迅都感怀楚魂而抒发爱国情志、仰慕屈原而求索救国道路。《老子》是毛泽东终生阅读、经常引用的一本书,《毛泽东选集》多次直接引用《老子》的名言。楚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对于当前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荆楚文化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楚庄王的名言,楚庄王依靠这种精神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楚人在模仿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自己的创新成果。最能体现楚人在青铜铸造技术上创新特色的是熔模铸造技术。用该技术铸造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本体论的概念。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开汉赋之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重要里程碑。楚国首创县制,是荆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赋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县作为一级行政单位设置,成为中国行政建制中一个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符号。武昌首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直接反映了荆楚文化所蕴含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三、荆楚文化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

对比世界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而且这种统一是以多元民族和多样性文化为基础的“大一统”。多元一体文化特征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楚国八百年历史是一部多族群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楚国共灭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但是楚国并非只采取一次性的武力解决方式和政治吞并形式,而是重视“柔服”,讲求“以德为威”,长期实行一元与多元并存、主国与附庸国共处的多种形式,直到条件成熟才最终领有土地、统一政令。多元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形式,自然导致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中央政权的领导作用,又必然导致多元文化的融汇发展。随着楚人拓土开疆日广,境内不同地域的居民和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原有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在融汇发展中顺其自然地汇入楚文化体系。考古发现的曾侯、蔡侯以及楚地巴人、越人墓中的器物,都具有鲜明的楚风。

四、荆楚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楚人奉行“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的原则,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荆楚文化在发展中经历了多轮文化融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无论是因战争或灾荒而导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还是在安定的统一时代,处于南北沟通、东西交接的中部地带的荆楚是人们必经的要区,因而荆楚文化始终保持着多元与融汇的特征。正由于荆楚文化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两大特点,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中,荆楚文化对西方文化显示出较强的包容性,并在文化转型及新文化建设中体现多元文化特质。楚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开放包容姿态接纳外来文明成果。“随侯之珠”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反复出现,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被鉴定为西亚传入的钠钙系蜻蜓眼式玻璃珠,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

五、荆楚文化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

“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平、和睦、和谐都是中华文明和平性在不同维度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和平的历史。昭君和亲集中体现了“和”的精神,是历史上和亲成功的典范。楚人上善若水的理念影响广远,老子出生于陈国,陈亡于楚后生活在楚国多年,因为饱受战乱之苦,老子极力反对战争,提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止戈为武”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名言,楚庄王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认识,堪称人类和平思想的经典表达,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与和平观念代表,即使在当下乃至未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荆楚文化辉煌灿烂,在当今仍然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为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加强研究,挖掘荆楚文化内涵;加强交流,让荆楚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和传承荆楚文化的意识、素养和能力;丰富供给,推动荆楚文化产业化,以文化自立自信自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

责任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