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编者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动教联体建设。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联体建设,省委书记王蒙徽先后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以教育数字化体系为支撑,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特刊发一组文章,供参考借鉴。

去年以来,黄冈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探索全域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一名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全市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质量“固峰填谷”效果明显,“大班额”“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反映普遍较好。黄冈教联体改革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简报等推介,获评全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一、构建扁平化管理体制

坚持城乡统筹、先立后破、协同发展,创新办学运行机制,推进教联体学校内各学校人事、经费、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一体化管理,让各校区真正融合、深度融合、全面融合。一是重构教育布局。按照“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和“远近搭配”原则,选取一所县城优质学校作为核心校,县域内若干所乡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作为成员校,组建融合型教联体。全市10个县(市、区)共建成167个融合型教联体,其中初中47个、小学75个、幼儿园45个,实现了全市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100%纳入教联体目标。二是重搭管理构架。整合教联体内的各学校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组建新的教联体领导班子,原核心校、成员校成为教联体的分校区,不再保留各自的领导班子。撤销128个乡镇教育管理机构,994名管理人员回归教学一线,县域教育系统由三级管理体制变成教育局直接管理教联体,既减少了多级管理带来的过多行政事务问题,提升了管理效率,又缓解了长期存在的教师编制紧张问题,还助推了名师队伍建设,让学生真正长期受益。三是重建运行机制。教联体实行单一法人代表负责制,核心校校长为教联体法人代表,各分校区执行校长直接参与管理。建立一校多区议事决策机制,教联体内各校区行政管理、编制统筹、经费使用、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文化建设等“七个一体化”,打破校区壁垒,实现人、财、物统一调配。

二、推进均衡化配置资源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建立优质教学和教师资源共用共管、共建共享等工作机制,推动优质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覆盖,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是统一教学质量标准。成立德育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科委员会,建立集体决策、校区执行、分线检查的闭环机制,将优质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思路、教学方法,快速“嫁接”到农村薄弱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推行课程设置、指标评价、激励措施等“17个统一”,确保各校区教学要求和管理标准一致。落实集体教研制度,教联体内各学校一周一次线上学科备课,一月一次线下集体教研,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共进。针对农村学校体音美等学科教师紧缺问题,推动1188名体音美专业教师回归本位,增加专任教师213人,彻底改变体音美教学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状况,农村校区体音美课程开齐开足,社团课开起来了,功能室用起来了,阅读与实验规范起来了,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为农村校区赋能,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根据2023—2024年度全市五年级、八年级两次质量抽测对比分析,城乡之间整体差距稳中有减,学生学业水平越来越均衡。去年以来,全市农村校区学生回流人数达6692人。二是畅通教师双向交流渠道。建立促进教联体内教师有效流动机制,形成与教联体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补充、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先评优、培养培训、选拔任用等制度体系。实行教师专业评价与服务基层挂钩制度,明确将义务教育和幼儿园学段教师到农村校区、薄弱校区交流轮岗的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选、岗位聘用的硬性条件,有效调动了城区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的积极性。合理确定各校区教师交流比例,明确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30%,引导城镇教师常态化向乡村流动。出台促进教师交流激励保障政策,根据与核心校距离,按照三级九等对交流到农村校区的教师发放交流补贴和交通补助。探索以保障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替代周转房的住房缓解机制,改造原中心学校办公室为周转房1100余套,解决交流教师留校住宿和生活问题,确保交流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去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共交流教师3939名,占教师总数的10.7%,其中城到乡1232人、乡到城1356人;交流骨干教师1411人,在交流教师中占比35.8%。通过教师交流、专递课堂、走教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了师资潜能。三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争取专项资金4.4亿元,用于补齐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弱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坚持教联体内各校区教学设施、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共用共享,教学资源使用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推动校车县域整合、统一运营管理,接送到村到点,学生家长可通过“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掌握车辆实时动态、活动轨迹,守护学生安全。实行教联体学校内部后勤统一管理,食堂全部收归学校自办,杜绝逐利行为,确保学生能够吃得安全、吃得营养。

三、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

教育数字化是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坚持将教联体建设与智慧教育实践同步谋划,打造教联体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实行教联体内资源共享、管理共抓、课程共建、师资共育,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一是以信息化赋能学校治理。投资1.2亿元,加强教联体内各校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终端建设,全市师机比、生机比分别提升到1.32∶1、12.25∶1,充分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赋能助教、助学、助研、助管、助交流等。推进教联体内行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加快建设校园网络巡检系统、网络检验和视频会议系统、“三个课堂”应用系统、网上阅卷系统、设备集控系统等“五大系统”,在核心校区可实时查看各成员校区的教室教学、校园安全、学校食堂等情况,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二是以信息化赋能教研教学。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按照市级统筹、县级主体、应用驱动、协同推进、成果共享原则,投入1.7亿元,在每个教联体校区打造2—3间网络备课室,建设网络教研及视频会议系统,确保各学科各校区教师具备线上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条件。运用智慧黑板,建成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工程课堂等应用系统,由一位骨干教师主讲,其他校区学生通过网络教室平台同步学习,本班学科教师在教室辅助教学,实现教联体内课堂同步教学、骨干教师联网展示、各校区同上一堂课。在“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开设“黄冈名师课堂”,同步展示各年级教材精品课,为全市学生提供优质课后学习服务。三是以信息化赋能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国家中小学生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全市1667所中小学、幼儿园(校区)及特殊教育学校平台注册用户达到75.95万人,注册激活率达到100%,访问设备数343.49万台。围绕接入全省“教联体网络服务平台”,推动偏远乡村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确保教联体各校区信息技术、网络设备兼容互通。正在探索将各教联体数据控制中心接入“湖北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上联省市名校、中联县内强校、下联农村学校的工作网络,让乡镇和农村的孩子都有机会享受与城里一样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