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教强城 推动教联体建设见行见效

推进教联体建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联体建设,2022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部署,省委多次研究推进教联体建设工作。近年来,襄阳市襄城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全区教联体建设。2018年探索发展教育集团,2022年全面推进教联体建设,目前全区9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初步实现教育发展城乡一体化、古城内外均衡化,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提升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有力促进了襄阳古城人口功能疏解和襄城城区人口聚集。襄阳市襄城区荆州街小学教联体工作经验在2023年全省校长论坛上作交流发言。

一、加强规划谋划,全域统筹一体推进

襄城区委、区政府把教联体建设纳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全局谋划、整体推进教联体建设。抢抓襄阳古城疏解、学校外迁机遇,认真总结推广前期集团化办学经验,对庞公、城南、檀溪和古城四大城市片区重新进行学校规划布局,出台《襄城区教联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教联体建设“东进、南移、西扩、北控”总体布局,即以襄阳古城为中心,严控古城内校额班额,以教联体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学位外扩,配合古城疏解,分别向东(庞公新区)、向南(城南区域)、向西(檀溪片区)拓展,推动优质资源流动。积极服务东津新区建设,谋划推进荆州街学校教联体、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教联体跨区域辐射东津新区学校。学前教育参照义务教育模式,以“示范园+分园+合作园”方式,整体推动区域内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创新制度供给,健全教师“区管校聘”、绩效考核、投入保障、均衡发展质效评价等制度,解决教师交流任教后顾之忧,建强教联体建设制度保障。

二、治理共融共生,以强带弱同步发展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区教育局直接管理教联体,教育系统从三级管理变成二级管理,实现管理扁平化。创新教联体建设方式,采取“名校+新校+薄弱学校”方式,将理念新、管理优、师资强、影响好的优质学校作为“名校”,相对薄弱学校作为“+校”,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优化教联体综合管理,按照“一套班子、统一管理、条块结合”方式,“名校”和“+校”党组织书记(校长)组成教联体班子,设置联席会议制度,集体研究教联体重大事项,减少管理层级。实行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无障碍调配,人事、经费、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一体化管理,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补齐教联体内教育教学短板。突出均衡性评价,优化完善均衡测评制度和体系,定期开展均衡数据测评,以均衡指标评价推进各教联体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以评促建。在学校治理上,一方面将“名校”有效的管理方法、科学的办学理念、丰富的办学经验推广至各成员学校,另一方面各成员学校结合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实行“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实现办学品质上统一标准、办学特色上多元发展。通过近两年实践,全区教育质效总体提高,近两年来全区中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以来,13所初中全部完成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

三、队伍共管共用,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教师共用。各学校教师聘任由教联体统一管理,探索实施“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助教、紧缺学科走教”的教师共管共用模式,坚持城区学校与城郊、农村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管理人员、教师实行周期双向轮岗交流,体育艺术等薄弱学科教师走教巡教。2023年秋季,全区轮岗交流教师320名,其中城区向农村交流的70名教师中骨干教师43人,占比61.4%。名师共育。制定教联体名师培养规划和教师校本培训三年规划,依托名师工作室,按照1+1+N(1个市级名师+1个区级名师+N个培养对象)方式,发挥传帮带作用,以点扩面培养更多名师,促进教联体内教师快速成长。2022年以来,襄阳七中教联体教师发表获奖论文百余篇,荣获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单项奖80多次,涌现湖北名师、特级教师、隆中名师近30名。全区定向培训乡村名师53名,推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四、资源共建共享,名校品牌拓展外溢

教研教学共建。教联体实行“大学科大教研”模式,一体实施教研教学,统筹开展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备课教研、研修主题、学生活动、质量检测、量化评估等教育教学工作,与分校共同研究育人关键环节,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3年,荆州街小学教联体开展集体备课36次、校级研讨课90多节,核心校对薄弱校定向学科指导50多人次,组织优秀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设计、微课、教学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源32次,实现教学练兵与教学竞赛常态化。特色课程资源共享。构建教联体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体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育人品牌阵地建设上形成教联体品牌,主打特色课程,各成员学校因地制宜分别建设体艺特色、社团课程、实践活动等五育并举育人阵地,实行师资、阵地、课程全域互通,教师走教、学生走学,促进优质资源再生产,教联体内各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初步达到“一所名校孵化多所名校、一个名校带动多个校区”的目标。

五、民生得到保障改善,教育公平更加彰显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襄城区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以教联体建设优化教育生态,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改善了优质学校“撑得慌”与薄弱学校“吃不饱”的矛盾,有效解决了“择校热”“大班额”等热点问题,让群众切身享受到教联体建设改革成果。2023年秋季,全区370余名学生从热点学校分流到教联体成员学校,230余名学生回流农村学校就读;近两年来,全区起始年级标准班额达100%,大班额比例2023年降至6.6%,2024年秋季可控制在1%以内。特别是随着优质教育资源向尹集、余家湖等卫星城镇、郊区农村覆盖,有力带动了生源回流、人口回流,助力乡村振兴。

六、改革成果惠民,教育功能扩优增效

襄城区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完善教育功能布局,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厚植城市“幸福底色”,以优质教育服务城市发展。一方面,以教促疏,推动古城人口疏解。襄城区人文历史厚重,科教资源丰富,是襄阳文化教育主要集聚区。但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市一幼、粮幼等学前教育名园,荆州街小学、昭明小学、三十三中、五中附属初中等义务教育名校均位于古城核心区内,吸附着人口不断向古城集聚,增加了古城人口疏解难度。推进教联体建设以来,通过“名校+”模式,实现古城内名校品牌溢出,为古城内生源分流创造了良好条件。荆州街小学教联体实行联合招生,三十三中教联体古城校区成功外迁,片区内生源持续向庞公学校、二十三中、十中等古城外校区疏解,在全区生源整体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古城内学校招生数量连续两年下降,有力促进了古城人口和功能疏解。另一方面,以教聚人,优教虹吸效应充分释放。襄城区通过教联体建设,实现教育质量总体提升、学位扩容提质,优质教育名片持续擦亮,以教聚人效应明显。庞公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纳入荆州街小学教联体后,得到居民充分认可,片区内生源持续回流,初始年级学生数量已接近设计上限,带动庞公新区“烟火气”日渐浓厚。2023年秋季,襄城城区学校起始年级新增1500多名周边地区学生入学就读,吸引1500多个家庭到襄城就业、生活、居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教育发展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地区发展优势

(作者系中共襄阳市襄城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