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数字化体系 助力教联体扩优提质

近年来,宜昌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教育数字化体系为支撑,大力推进教联体建设,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全市建成教联体147个,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达98%,创成省级示范性教联体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等4项工作入选国家实验试点,工作经验多次获《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媒体推介。

一、坚持联结为先,融入智慧教育平台

(一)打通平台。纵深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市试点,坚持会用善用、用足用活,全市师生注册率和使用率达到100%,累计访问量超过7300万次,全市2个区及16所学校成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省级示范。迭代升级宜昌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完善教育应用超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活动广场等功能模块,推动市级平台接入国家、省级平台体系,实现身份统一互认、用户便捷访问、应用开放共享。

(二)联通末梢。推进教育新基建,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近三年投入4.6亿元,提档升级教联体数字化办学条件。制定《宜昌市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建成覆盖所有教联体的教育专网,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达40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师机比1∶1,生机比8∶1。教联体学校全部达到智慧校园标准,绿色、智能、泛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水平进一步提升。14所教联体入选中国教育学会全国首批“数字化好学校”。

(三)融通数据。建设宜昌数智教育大脑,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化入口,建设教联体学校、教师、学生基础数据“三库”,实现教育“一屏观”“一网管”。集成上线应用系统12个,为全市教联体学校提供集体备课、空中课堂、在线教研、网络巡查、教学资源等25项数字应用和低代码平台,汇聚各类应用数据超5亿条。建设教联体教育大数据采集系统,助推落实法人代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经费使用、质量评价“六统一”。推广AI循证教研,收集课堂教学师生行为分析、课堂互动分析和课堂问答等多模态数据,服务教联体师生精准教与学。

二、坚持内容为要,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一)汇聚多方资源。着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让优质资源成为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购买企业资源、引入社会资源、自建校本资源等形式,汇聚全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市级智慧教育平台积累教学资源近150万份,推出《创造未来》科普网络课堂等22个主题、40多门课程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水平。建立教联体跨区域空中大课堂,面向全市以及宜昌市对口援藏、援疆的中小学校每周一次固定开出。当阳市利用专递课堂,让教联体学生同上校本戏曲课《梨园泛舟》。宜昌市与西藏加查县开展线上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共同执教《藏戏》《夷陵版画》,实现了荆楚文化与藏族文化的线上交流。

(二)建设特色资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小公民教育要持续抓下去”的殷殷嘱托,完善“生态小公民”教育资源,丰富长江生态大保护教育样态。借力数字AI形象、融入多学科元素、开展户外实景体验,分享“微笑江豚”等故事,连线重庆、武汉、南京共同唱响“长江之歌”。推出三峡大坝、屈原祠等13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研学资源,联合建立30个市级实践教学基地。聚集人工智能、数理科学、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形成“普及+竞赛+培优”进阶生态,建设科创实践作品线上云展馆,供教联体个性化选择,五峰县、远安县分别入选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劳动教育资源基地,宜昌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学校。

(三)共享名师资源。组织全市316名正高特级教师、教研员开展生动课堂网络直播教学,带头示范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展专递、名师、名校网络等“三个课堂”建设,实施名师网络扶智工程,遴选骨干教师2400多人,组建“1+1+N”(1名市教研员+1名县教研员+N名青年骨干教师)网络学科中心组33个,引导课堂教学“1加1”和课外辅导“1对1”。构建江北、江南两个优质高中片区联盟,对接省内高校和优质高中,托管6所薄弱县中,10名特级、正高教师下沉全日制帮扶一年,市级学科基地校线上结对“一校一案”提升县中办学质量。发挥名校长、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设立“e教能手”教师专业荣誉,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内驱力,队伍总数达600多人。近年来全市荣获“部优课”“部级精品课”780多节。

三、坚持应用为王,创新打造教育场景

(一)建设数字生动课堂。推动教学融合创新,借助平台课程教学、在线工具等资源,通过双师课堂、自主学习等功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师—机—生”互动的新型课堂,促进传统教学和数字技术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打造“四动”(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特征、“八有”(目标有“四见”—见知识、见能力、见素养、见价值,内容有联动,讲授有时限,教学有情境,眼中有学生,师生有互动,思维有深度,技术有数智)标准的数字生动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激发学生探求欲,促进学生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教研融合创新,组建教研共同体、学科基地校、课程网络社区,在线开展研修、听课评课等活动,形成线上线下一张课程表,环境建设和互动教学两份操作指南,生动课堂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三套评价量表,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推动育人融合创新,开通“爱问”志愿辅导平台,为农村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双减”后的学习难题,2100多名教师注册成为网络辅导志愿者,日均在线值班志愿教师达到50人,累计在线辅导27万多人次。更多孩子因为通过数字生动课堂能听到好课,而选择了“在家门口上好学”,全市中小学生“城区挤、农村空”现象得到明显转变。

(二)开展线上阳光招生。建立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平台,汇聚公安、自然资源规划、卫生健康等30多个部门数据,提高智慧城市大数据支撑教育决策、治理能力,实时监测学位供需变化,动态调控划片招生区域,同时为科学制定校点布局规划提供参考。开通“宜格服务”小程序等移动端办理渠道,共享户口、不动产权、出生医学证明等城市电子证照库资源,自动关联比对新生信息,精准匹配对口学校,入学信息直达家长手机,实现“数据网上核,家长零跑腿”。坚持“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原则,用数字服务,让群众监督,全程公开公平招生,有效遏制了“择校热”,破解了“大班额”等痛点难题,从招生源头上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平台已累计服务新生10万多名,数据匹配率达93.2%。

(三)推行数智管理服务。依托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教育组织、沟通、协同、业务、生态等“五个在线”,全面优化教联体管理服务事项,实现教师调配、学生资助、公文流转、经费报销、校车审批等网上办理,打通了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全市综合考务平台,引入人脸识别、图像比对、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服务教联体深化“四个评价”,健全学生综合素质网络评价,探索区域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学生发展多元增值评价。打通智慧城市与智慧校园边界,建设教联体花朵护航校园安全智能平台,接入校车330多台、学校阳光食堂400多所,与公安、市场监管、城运中心等部门共享数据,生成校园“VR一张图”,重构师生安全管理流程,畅通校园安全闭环机制,守护师生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舌尖上的安全”。建设教联体智慧后勤平台,推行师生校园无现金消费和食材采购入库全闭环网上操作、数据归集,有效提升了后勤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级。“互联网+教育评价”“互联网+花朵护航”“互联网+智慧后勤”等多项创新应用获评教育部管理信息化优秀案例。

本组文章策划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