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北发展的历程、成就和启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军区宣告成立,揭开湖北历史新篇章。从1949年到202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走过了75年光辉历程。75年来,湖北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与共和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奋发图强的壮丽乐章。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节点,回顾党领导湖北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总结经验和启示,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一、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担负起领导全省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开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任务而奋斗的征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响“银元之战”“米棉之战”,逐步稳定经济社会秩序,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治理荆江水患,修建起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防洪工程。湖北人民用3年时间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湖北省委、省政府带领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4年8月,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9月,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2月,政协湖北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湖北正式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湖北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一时期,湖北两度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一五”计划期间,以武汉地区为中心,以冶金、机械工业为重点,围绕国家安排的重点项目建设,湖北着重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武钢、武重、武船等“武字头”国企挺起中部工业脊梁;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同时,在农村开展了水利建设。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三线建设”开始后,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三五”至“五五”计划期间,其投资规模在全国各省市的位次分别居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一位。以冶金、铁路、电力、汽车工业为主体,建设中心开始由武汉地区逐步向鄂西、鄂西北地区转移,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有200多个。以“一二三”工程(武钢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〇工程)为龙头,奠定湖北工业基本格局。同时,农业领域一方面大兴水利,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普遍展开了小化肥、小农机、小水泥、小煤矿、小水电等地方工业的建设。湖北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及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党和国家还在湖北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在党领导下,湖北人民艰苦奋斗,虽然在建设过程中也历经曲折,但依然把湖北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高教科研基地,奠定了湖北工农业大省的产业优势,确立了湖北文化大省的科教优势,提升了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湖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承担多项全局性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荆楚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初期,湖北率先探索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沙市勇立潮头,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武汉“两通”(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起飞,打开内陆开放的大门,汉正街打造“天下第一街”,成为全国商品流通改革的典范;武汉柴油机厂引进全国第一个“洋厂长”形成“格里希效应”,引起企业界广泛关注与效仿;建立全国第一对中美友好省州关系、复关江汉关,见证开放历程;全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横空出世,引领国有商业企业改革潮流……湖北创造了多个“第一”,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了“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

进入新世纪,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着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围绕“中部崛起战略”,湖北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科技、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同社会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湖北积极承担“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改革试验任务,大力推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实践,湖北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创造出许多具有全国典型意义的先进经验。三峡工程截断大江洪流,高峡出平湖百年梦圆;南水北调,一库清水润泽京津;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开启湖北“追光”时代;全面取消农业税,率先实施乡镇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打基础、管长远”工作喜结硕果;“两圈一带”战略稳步实施,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继中关村之后又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吴天祥、为民模范周国知、“信义兄弟”“大别山师魂”“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等群星闪耀……改革开放风云激荡,推动湖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历史转变,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拉开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大幕,开启了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湖北工作高度重视、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湖北,并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为湖北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把支点建设目标细化为“五个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形成了“五个以”的实践体系框架、“五个一”的省级发展调控机制,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新时代以来,湖北坚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和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以信息化赋能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CT等多项关键技术鲜明打上“湖北印记”,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国之重器”更是凝聚了湖北智慧。

湖北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在全国率先实行五级河湖长制,坚持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支持三峡坝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地区统筹保护和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荆楚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湖北坚定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带领人民共同富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亲自部署下,湖北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经过3个月左右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湖北举全省之力扶贫攻坚,构建“1+N+M”政策体系,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城镇化,探索建立以危旧房改造为重点的城市更新机制,大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体系,积极构建县负主责、县乡村组工作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四级组织框架和工作体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湖北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切实兜住民生底线;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湖北坚定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荆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在全省城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厚植家国情怀,创建武汉、宜昌等10个全国文明城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集成打造长江文化品牌,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赓续长江文脉;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湖北出品”佳作纷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精心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对外宣介会等重大活动,以湖北形象展示中国之治,用湖北故事诠释中国担当。湖北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推进强国建设、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丰厚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75年来,湖北始终与共和国同奋进、共成长,取得了令人自豪的辉煌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一)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的建设和发展在一片废墟中起步,不断创造奇迹。1952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4.51亿元,1978年则达151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进入发展快车道。2008年以来,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连上1万亿元、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5万亿元台阶,排名由全国第十升至全国第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实现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偏上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41个工业门类齐全、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52年56.7∶15.6∶27.7,逐步调整到2023年9.1∶36.2∶54.7,实现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湖北基础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九省通衢”蝶变为“九州通衢”。铁路网络四通八达,运营里程从1949年342公里提高至2023年5764公里。2009年12月,武广高铁开通,湖北在全国率先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农村公路越织越密,全省公路总里程由1949年的3000多公里上升至2023年的3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84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水运发展补齐短板,武汉新港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沿长江黄金水道,江海直达航线直通太平洋。接丝绸之路,中欧班列(武汉)直达欧洲和中亚。2022年,亚洲最大的航空货运枢纽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建成投运,筑路苍穹,打开空中“出海口”。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涌现出一批新兴节点城市,城镇化率由1952年的10.1%,提高到2023年的65.47%。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湖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共建国家进出口额突破3000亿元。科技创新释放巨大活力,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一批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全国科技大奖数量位次稳步提升。

(二)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湖北正式确立,揭开了湖北人民当家做主和地方政权建设的新篇章。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营造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错必纠的发展氛围,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人大、政协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等工作不断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进一步提高。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中稳步推进,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法治湖北、平安湖北建设的深入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的协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扎实开展,夯实了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持续提升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三)荆楚文化更加繁荣兴盛。湖北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荆楚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富清、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全国道德模范获评人数居全国前列,“荆楚群星”闪耀全国。公益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全国首批实现“四馆三场两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方志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超过95%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屡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开创“群文创作的湖北现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云梦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学堂梁子遗址”分别入选2021年和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引起世界考古界轰动。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圆满完成,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居全国第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截至2023年底,湖北规上文化企业已约3600家,实现营收4785亿元。

(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75年来,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3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990元、21293元,均达1980年的100倍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由1949年的10所、4490人,增长至目前的133所、180多万人。全省66%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义务教育实现了由“普及”到“均衡”的飞跃,高中阶段教育迈向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6家增加到2023年的38586家,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破解。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23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48.4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507.43万人。

(五)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加强。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崛起加速推进。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开展,通过关改搬转,全省沿江一公里以内的化工企业全部“清零”。2024年1—4月,湖北境内一级流域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持续为优,河湖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快速恢复。《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与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网治理的全面推进,切实守住了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和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底线。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饮用水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稳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7%,森林覆盖率达到42%。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实现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标杆水平节能降耗改造,黄磷、玻璃等行业能效水平全国领先,荆门格林美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达23个,数量全国第一。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在全国率先打通“电—碳—金融”三大市场,“中碳登”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管理全国2533家企业账户,截至2023年,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9亿吨、占全国42.7%。

近年来,湖北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各项工作成势见效。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贡献着“湖北经验”;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硕果累累,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着“湖北方案”;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活力涌动,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着“湖北样本”;以信息化赋能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浪潮奔涌,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大踏步走来,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汇聚着“湖北智慧”;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深走实,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探索着“湖北模式”。

三、凝聚智慧的历史启示

回望75年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历程,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湖北的每一次深刻社会变革、取得的每一项历史性成就,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都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下取得的。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各方面、各领域、全过程,心怀“国之大者”,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荆楚大地75年沧桑巨变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荆楚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脱贫攻坚的总战场,我们“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同全国一样,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工作、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的形成正是湖北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典型经验。在新征程上,“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进一步筑牢湖北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四)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我们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湖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推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促开放促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五)实干担当是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坚持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75年来,湖北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在党的领导下把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高教科研基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湖北人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担当精神,推动荆楚大地在共和国版图的中部奋力崛起。进入新时代,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荆楚儿女实干担当、砥砺前行,推进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新进展新成就。在新征程上,我们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务实重行,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干在实处推进走在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回首过去,无比自豪;展望未来,充满希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传承荆楚红色基因,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执笔:曾亚平、孙赔君)

责任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