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动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建设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途中谱写的宏伟篇章。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谋划提出建设“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17次专题会议研究,并指导编制《试验区规划纲要》,为我们进一步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我们将以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推进宜昌现代化建设,大力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宜昌更大的贡献。

一、建设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三峡工程由建设期转入运营期后,三峡工作的重点任务逐步由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转向统筹坝区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建设试验区,是促进国家高水平安全的内在需要,是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是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

一是国家战略长期关注。国家先后成立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持续推动三峡地区协同发展。2016年,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当前,三峡坝区更适逢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叠加机遇。

二是世纪工程持续赋能。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赋能宜昌由小城市完成向中等城市、大型城市的跨越。三峡工程维系着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每年可提供近10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为长江中下游3亿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随着三峡水运新通道启动建设,宜昌又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三是地理区位承东启西。宜昌是武汉至重庆750公里之间唯一一座Ⅱ型大城市。依托宜昌不断跃升的城市能级、纵深广阔的经济腹地以及城镇承载力和产业吸附力,能够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四是自然人文颇为独特。三峡坝区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既是国家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又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拥有世界级山水资源——西陵峡、世界级文化资源——屈原文化。坝区及毗邻的秦巴山、武陵山地区生物物种繁多,是全世界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二、建设试验区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试验区建设具备良好基础和难得机遇,但仍存在一定困难和挑战。

一是坝区安全韧性不足。三峡属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近年来洪涝、高温、干旱、低温等极端气候频发,使得库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复合型风险上升。库区每年水涨水落形成的消落带和消落区,存在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污染物质释放、库岸失稳等次生环境问题。

二是库坝治理协同不够。三峡水库成库后,库区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库区上游漂浮物管控难度大,坝前不断增加的漂浮物和待闸船舶污染风险持续扩大。清水下泄的河床冲刷效应加剧岸坡变陡,崩岸频度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三是库区发展动力不强。三峡库区蓄水后大量土地淹没、百万移民90%以上就地安置,库区资源环境“过载”。库区人均土地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四是核心区域能级不高。宜昌作为承接三峡库区产业转移、人口迁移、重心下移的承载地,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2023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0.3%,经济体量还不够大;全市常住人口392万人,人口总量基数较低;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率达到24.99%。

三、建设试验区的思路举措

深刻把握三峡工程由建设期转入运营期的新任务,围绕落实国家“两重”建设决策部署,打造“山青水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裕、区域协调”发展和安全互促共进的世界级现代化新坝区,力争到2035年,试验区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枢纽,成为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

(一)建设国家新安全格局保障区。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保护就是发展”。一是保障三峡枢纽安全。进一步加强三峡工程运行管理,构建天空地网智能物联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逐步消除三峡库坝区危岩、崩岸、库岸劣化带及高切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二是保障水安全。加快推进引江补汉、清江引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布局,连接畅通三峡、丹江口两个国家水网重要节点,支撑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三是保障水环境安全。深入实施坝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土地分区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管控、治理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保障“一库清水”东流北送。持续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加强“三磷”污染防治,打好坝区“江面清、库岸洁”清漂战,确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四是保障生态安全。严守坝区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加强消落区综合治理,建立从坝区到上游库区连续完整的生态安全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守护好国家珍稀动植物“基因库”。

(二)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示范区。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坚持“工业强市、产业立市”,实施“双千引领、产业倍增”工程,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的核心节点、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和价值链的高端领域集中,力争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主导产业规模到2035年分别突破5600亿元、2700亿元、3800亿元、1600亿元,加快构建“12520”[力争到2028年培育1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企业集团(兴发、宜化)、5个千亿级产业(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食品饮料)、20个百亿级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推动城市集中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集聚、山水共融、绿色低碳、创新活力,高标准建设宜昌城市新中心,优化完善“双中心五组团”(打造西陵、伍家岗城市“双中心”,纵深带动点军、龙泉、小溪塔三个区域协同发展,总体形成“五个组团”集中发展)布局,实施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零碳建设重大工程,打造零碳建设标准的策源地、认证地、输出地。坚持把引人聚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通过以宜昌中心城区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采取“住房补、学生留、产业聚、工程引、公服稳”等措施,加快人口向城区集聚,力争2035年宜昌中心城区达到300万人。三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构建“一室、一区、一圈、一城、一体、一廊”(湖北三峡实验室、宜昌高新区、环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宜昌科教城、市域创新联合体、“宜荆荆”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走廊)的格局。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长+链主+链创”机制,以科创供应链平台为载体,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聚焦未来健康、未来能源、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强前瞻性布局,积极抢占合成生物、氢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三)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抢抓三峡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建设历史机遇,深度融入中欧班列国际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的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助力湖北从“九省通衢”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一是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依托三峡国际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和腹地医药、快件等航空运输需求,完善航空货站、海关监管仓、保税仓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强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航空旅游中心、区域性快速货运中心。二是打造“井字”国家铁路枢纽。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呼南高铁、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积极谋划争取宜昌至荆州高铁、宜昌至十堰高铁、宜昌至襄阳直达高铁,打造贵阳—遵义—恩施—宜昌—襄阳—郑州—北京大通道和西安—十堰—宜昌—恩施—遵义西部旅游高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三是完善长江航运多式联运枢纽。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引领,加快完善以“两路两港两铁一管”(江南翻坝高速、江北翻坝高速,茅坪港、白洋港,江南翻坝铁路、白洋港疏港铁路,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为核心的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三峡智慧物流园等园区,谋划建设宜昌国际陆港物流产业园、三峡航空物流产业园,积极推进覆盖长江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的集装箱、商品车、粮油、建材等多式联运典型线路,做优“翻坝枢纽”,做强“翻坝经济”,着力打造三峡翻坝基地。

(四)建设三峡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融合发展区。充分发挥世界级工程、世界级文化景观资源优势,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三峡故事。一是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推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三峡康养产业试验区建设,把“两坝一峡”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城市。推进人文和自然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更多承载长江文化、展现世纪工程、彰显巴风楚韵的生态文化产品。二是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挥巴文化发源地、巴楚文化融合地的文化地理优势,深挖提炼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诗人、美人、好人”故事。三是持之以恒做强城市品牌。聚焦“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好三峡牌、文化牌、生态牌,擦亮世界级山水旅游、文化旅游、工程旅游、康养旅游四张名片。

(五)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强化省际协作,探索建立试验区与三峡库区、三峡工程影响区统筹发展机制,推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三峡绿电发电地区与用电地区、长江防汛抗旱重点地区与受益地区协同发展。一是加强区域协作。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科技合作、产业对接、市场开拓,推动物流提速、产业提质、城市提级。二是建设长江经济带上游与中上游之间重要节点城市。承接武汉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产业功能的外溢,将宜昌建设成重庆和武汉之间的重要支撑点,构筑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新的增长极。三是引领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发挥试验区核心承载地功能,引领推动都市圈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科技产业、生态治理、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支撑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翼”。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市“一盘棋”推动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落地实施,以实际行动肩负起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的使命任务。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