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丹江口库区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担负着“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重大政治使命。建设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是保障国家战略水资源安全和守护北方受水区生命线的重大责任,也是统筹推进丹江口库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丹江口库区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有效,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京堰对口协作动能强劲。建设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已“水到渠成”,应加快实施“四水之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区域协同融通、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库区力量。

一、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增强功能,聚力打造国家战略水源区

一是探索完善水质安全保障新模式。充分发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统筹“三水共治”,推进农业、工矿、城乡等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以丹江口库区流域水系和总干渠为重点的复合型生态保护廊道。建立健全丹江口库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长效机制,严格规范涉库涉水秩序。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编制跨界水体共保专项治理及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库区河湖长动态调整机制和责任递补机制。探索推行“林地+河湖+湿地”日常巡护机制。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种群恢复,将库区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

二是合力实施生态共保联治新机制。优化库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推进库区“三线一单”实施、跟踪评估、更新调整、信息共享等常态化。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库区水生态健康状况调查评估,完善水文水质监测体系,完善省界、重要干支流、出入库、源头区全覆盖的站网布局,搭建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固体废物非法转移联动执法查处及监管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协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库区危化品运输风险源管控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互联网+监管”,健全鄂陕豫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和司法协作体系。

二、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彰显特色,全面塑造绿色崛起新优势

一是发挥“中国商用车之都”品牌优势,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深化东风公司十堰基地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持续推动产业协同创新,聚焦新型储能新赛道,壮大新型电池产业集群。探索规模化的“光—水—氢储能”一体化模式,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供应链产业体系,支持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专用车推广应用,积极打造“绿能之都”。依托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全国商用车供应链中心建设。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建设,加快推进汉十高速新能源示范线建设,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重卡特色类)应用试点。

二是发挥“中国好水”“中国水都”品牌优势,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深度开发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等优质淡水资源,大力提升富锶山泉、武当山泉、武当山水等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结合柑橘、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汽水、果汁、茶饮、功能饮料等特色饮品,构建多品种、全系列饮料发展格局,配套发展饮料包装产业。加快培育水产品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加快构建“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千亿级水产业集群,打造中国优质饮用水基地。

三是发挥丹江口库区应用场景优势,建设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区。依托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与武汉、宜昌、荆州、黄冈等船舶产业基地协作,加快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园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实施绿色智能船舶融资租赁综合解决方案。建立库区船舶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协商解决船舶污染防治重大事项。加快建立运行船舶污染物电子联单制度及电子监控平台,科学分析污染物产生量与接收能力的匹配,全面提升库区船舶防污治污能力。

四是发挥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优势,推动农文旅体康深度融合发展。依托A级旅游景区数量全省第一优势,加快推进以武当山为龙头,集聚道教文化、汉水文化、诗经文化、水利文化、汽车文化,打造健康养生、研学拓展、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线路。依托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武当山·故宫高峰论坛”品牌优势,促进与周边区域、受水城市和其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联动发展。依托中药材资源、“武当养生”等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美丽健康产业。

三、在区域协同融通方面提升能级,加快打造内外联通新典范

一是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融合联动。依托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优势,加强水源涵养、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聚焦汽车、装备制造、生态农业等产业领域,开展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的攻关、集成和示范推广。建好用好中国工程院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十堰新能源材料实验室、武当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体系。依托中关村科技成果(十堰)孵化基地,建设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中试熟化和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各县(市、区)在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离岸科创中心建设。

二是积极探索多层次产业合作模式。以京堰对口协作为载体,加强与京津冀各类园区深度合作,持续推动北京经开区与十堰经开区结对协作,探索开展共建共营、适宜产业转移承接合作、适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合作等方式,建立健全水源区与受水区、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十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为契机,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动力电池、汽车电子、车联网等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对接。以湖北自贸区十堰联动创新发展区为平台,加强与武汉、襄阳、宜昌片区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协作。完善十堰“一区七园”体制机制,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重大项目联合招商、创新人才共引共用等方面探索合作模式。

四、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持续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

一是突出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规划设计。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加强与《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协同,深入实施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纲要,配套制定责任清单、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支持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认真总结推广十堰环保志愿服务经验,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加大对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的科技支撑。加大对库区水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的资金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注重系统集成,释放改革试点效应。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抓手,探索设立丹江口库区绿色发展基金,创新完善“碳林贷”“漆树贷”“光伏贷”“水电贷”“排污权抵押贷”“捕捞权质押贷”“动产+保险+期货”等绿色金融产品;以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为抓手,探索“资金补偿+技术研发协作+产业链共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加快探索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调水区—影响区”生态补偿新模式。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建立 GEP 核算体系,支持组建生态价值转化平台,探索完善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汇和水权交易等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丹江口库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走在前列。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本栏目编辑:贺钢祥